本报记者 蒋牧云 何莎莎 上海 北京报道
我国转型金融的落地正持续受到业内关注。
近日,第三期外滩绿色金融报告发布,主题为《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研究》(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担任课题主持人并发布报告。《报告》中针对转型金融标准、信息披露、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尽快出台,有序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等。
关于发展转型金融的意义和迫切性,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基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窗口期较短,在发展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绿色金融之余,发展支持高碳行业转型的转型金融也尤为必要,业内一直在期待相关标准与目录的落地。同时,如何全面考虑各方利益,以尽可能公平、包容的方式推动绿色转型,也就是公正转型的相关议题也在近期获得了更多关注。
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推动转型金融落地,已经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一环。除了此次《报告》的发布之外,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多地加快编制相关目录等工作的推动,都显示了转型金融的重要意义。
《报告》中指出,从全球当前情况看,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但金融支持主要着眼于“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现已动员的资金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还相去甚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还应鼓励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企业和项目向低碳转型,更好地满足大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的投融资需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宏观观察中也提到,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不论是从相关政策导向还是从市场实践来看,绿色金融都无法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同时,传统金融工具不具备激励高碳行业转型的设计和动机,亟须构建新的投融资框架来缓解转型过程中融资难问题。
结合上述情况,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短期内高碳行业或企业对于绿色转型的资金需求规模,实际比纯绿行业的资金需求规模更大,因此,业内也十分期盼相关规则的进一步明晰,将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开拓更多融资新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服务侧重不同,两者仍需要进行有效衔接。“此前央行多次指出,要形成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有序衔接。具体而言,在发展过程中,转型金融需要借鉴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思路,将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与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相结合,以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为参照,形成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的系统化思路。”有业内人士表示。
具体而言,兴业研究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告诉记者,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G20转型金融框架》为我国转型金融政策体系构建提供指引。《G20转型金融框架》五大支柱与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绿色金融政策五大支柱具有高度一致性,将有助于将绿色金融政策经验推广至转型金融领域,但在具体原则中也体现了转型金融区别于绿色金融的特点,为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提供了指引。
钱立华举例道,比如转型金融工具方面,对应着中国人民银行确立的绿色金融政策五大支柱的支柱四。为了给经济社会的绿色和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开发各类金融工具至关重要。近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尤其是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而转型金融支持范围更加广泛,侧重低碳转型成效,这给转型金融工具带来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如近期出现了一系列与转型目标挂钩的创新转型金融工具。
又比如支持转型的激励措施方面,对应着中国人民银行确立的绿色金融政策五大支柱的支柱三。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约束政策,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而在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高碳企业被普遍认为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较难获得长期的转型资金支持,也由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激励市场为它们提供转型资金。
转型压力凸显
在我国转型金融落地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标准的不明晰是业内一直谈论较多的。不过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央行已开始进行转型金融目录的编制工作,多地也在进行相关试点。
近期获得更多关注的是,作为转型金融中较新提出的概念——公正转型,其也包含在《G20转型金融框架》五大支柱中。根据《报告》,公正转型是指全面考虑各方利益,以尽可能公平、包容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公正转型政策定义为可以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总称。这类政策旨在减少一些产业萎缩和失业对工人、社区的影响,以及创造新的体面的工作,形成绿色部门和健康社区。
在2022年12月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围绕《G20转型金融框架》发表演讲时就提到,无序转型,包括“运动式”减碳可能会导致多种负面社会经济影响,包括高碳行业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社区衰落、能源短缺和通胀等问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以缓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为例,建议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可以要求转型金融涉及的融资主体(企业)提供转型计划对就业的影响评估。如果转型计划可能对就业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企业应该制定帮助失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再就业计划,并披露这些计划,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可以提出与再就业业绩相关的KPI,并将其纳入转型金融产品的设计中。
具体到我国的实践中,《报告》也指出了相关挑战。一方面,目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中国内需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过快推进脱碳可能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加大部分地区、行业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区域和行业受低碳转型冲击较大。分区域看,少数资源密集的省份,如山西、内蒙古等,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转型压力也较大;欠发达省份,如贵州、甘肃等,财政基础较为薄弱,短期内难以负担较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成本。分行业看,绿色低碳转型将对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以及高碳的石化、钢铁、水泥、铝等制造业产生较大冲击。此外,脆弱性群体可能过度承担转型成本。我国的一些小微企业主、再就业较困难者、低收入家庭等脆弱性群体,可能因经济状况较差、转型能力不足等原因,承担更多的转型成本。
近年来,我国以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为切入点,在将公正转型融入政策制定、财政引导、社会支持等方面采取了积极举措。《报告》中也提出,建议探索支持公正转型的投融资机制。比如针对绿色低碳转型要求较迫切的能源、钢铁、建筑建材、农业等产业,加强金融支持转型发展力度,避免“一刀切”抽贷断贷。又比如建立健全公正转型政策框架,将公正转型纳入绿色低碳转型顶层设计,适时将公正转型理念明确体现在我国自主贡献目标中等。
(编辑:何莎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