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3-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非凡的7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引进、跟随、追赶、超越到引领。这70年就是一部中国汽车人波澜壮阔的奋进史画卷,将彪炳世界汽车工业史册。致敬中国汽车工业!致敬中国汽车人!《汽车纵横》为此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8篇,今天发布第6篇,敬请关注。
自1953年至今,中国汽车技术不断升级,成就了中国汽车工业70年的发展壮大。
1953年,我国汽车工业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工装、无设备、无技术”的“五无”条件下,以模仿、再创造走的方式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此后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中国车企逐渐走到了世界汽车市场的舞台中央。其中,发动机技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氢能技术、智能化技术分别体现了我国汽车工业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成就。发动机升级:热效率从30%上升至50%
发动机是燃油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是燃油车的核心技术。我国车企的发动机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其开发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在逐步配备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双VVT、DVVT、CVVL、可变排量机油泵、中空充钠气门、低摩擦活塞、减摩擦表面涂层、启停等技术后,我国主流车企陆续推出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甚至与合资、外资车企竞争的发动机产品。尾气排放标准不断加严和突出的热效率表现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发动机技术的提高。2001年7月1日,国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2023年7月1日,国六b标准对所有燃油车全面实施。从国一到国六,机动车排放标准中每一项污染物限制数值的具体要求不断加严。为满足相应的排放标准,我国车企不断对发动机技术进行研发攻关,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车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可靠性也随之得到提升。热效率方面,我国汽油车的有效热效率已经由20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了40%-42%,正在向45%到50%的效率迈进。以广汽2018年发布的第三代1.5TM直列三缸增压直喷发动机为例,其热效率高达40%,已到达世界领先水平,与丰田、本田等车企的热效率技术水平比肩平齐。另外,我国重型内燃机的热效率也屡创世界新高,得到了国际检测机构的认证。2022年11月,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商业化柴油机和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4.16%商业化天然气发动机。三电、氢能技术凸显新能源实力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增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也逐渐成为了全球领跑者之一。新能源汽车包括三种动力形式,分别为插电混动新能源汽车、纯电新能源汽车、氢能新能源汽车。目前,已经有传统跨国车企向中国车企拜师学艺、采购新能源汽车技术。2011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关键指引。此后,相关部门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资金支持。事后证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此后的十余年里确实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三电技术和氢能技术最具代表性。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安装的是锂电动力电池,锂电的电芯技术和集成技术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领域的主要进步方向。近些年来,新型电芯如刀片电池、软包电池、4680电池、固态电池等层出不穷;而新型电池的集成技术如CTP3.0麒麟电池、CTB、CTC、弹匣电池、魔方电池等更是百花齐放。这些新技术不断提升锂电池的成本、续航、安全性和充电效率等性能,为新能源汽车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以2022年5月比亚迪发布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以下简称CTB技术)为例,CTB技术对纯电车型的升级就像燃油车时代非承载式车身向承载式车身进化一样,简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使得纯电车型的车身安全、底盘操控、驾乘舒适等方面得以全面优化。CTB技术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新能源车的续驶里程上限推至700公里。智能化已成中国汽车未来
近年来,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具备更多智能化功能的车型越来越受到80后、90后等主力购车群体的青睐,因此,智能化技术已成为中国车企的重要竞争领域。相关报道:
封面故事(一):付于武:转型升级是必答题封面故事(二):李万里:要重新认识汽车产业封面故事(三):产业演进 : 从一无所有到引领全球封面故事(四):合资经营演进:从有限开放到高水平开放封面故事(五):车型演进:从模仿到自主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