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总部信任”,是中国制造“再出海”的新策略。
一个投资朋友刚刚描述了一个有趣的事件。他所投资的软件公司,一直想跟美国福特汽车达成合作关系。
沟通渠道,选在美国总部,直接面向一个福特华人主管。尽管这看上去很容易沟通,但是后者却非常保守,并不看好。
福特上个月刚刚取消了宁德时代的35亿美元合作,不过是整个公司烟雾弥漫的一个阴影而已。寒蝉效应早已明显。
然而,戏剧性的场合,出现在决策面孔的切换。这家公司在美国参展,一个福特的白人经理参观过展台之后,表现了积极的兴趣。第二天,就有十多个福特主管前来参与沟通。第三天,合作意向签署。
闪电奇缘,不取决于实际需求,而取决于内心的活动。
供应链大分流之际,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对接人,都出现了尴尬的处境。那个华人主管,代表了一大类正在平衡木行走的决策者的复杂心态。肤色会影响立场。
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跨国公司“总部与分部的信任危机”。对待有地缘政治风险的子公司,跨国企业总部面临的巨大的决策分歧。
总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几乎毫无保留的地相信子公司的负责人所作出的判断。
“职业经理人拼人品”,本质还是信任问题,骨子里出现了裂缝。这让职业经理人也会审时度势,避免个人信用被时势绑架其中。
然而还是有少数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依然让总部保持深信不疑。
我在德国隐形冠军菲尼克斯电气公司,在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天平公司,在日本自动化系统SMC,都看到了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总部都在今年继续追加了预算,这个太难得了。
细看过去,这些职业经理人往往都是打拼10年20年以上。信任的触角,足以克服鸿沟的相望。
企业家之间,往日的连接,正在发挥作用。这就跟基辛格在他百岁之时访华是一样的道理。老猎人之间的信任,跨越了时代周期。
正如TCL李东升跟三星的伙伴关系一样,这是一种“企业家的友谊”。这种友谊本质来讲,跟商业利益是捆绑的,但也个人情感相关。
在当前维持避免单链脱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同纤弱而韧性的需求蚕丝,连接着摇摇晃晃的巨墙。
这就是现状。试图在全球化格局重塑获得新机遇的中国企业家,需要翻转画面采取行动。“策略性构建总部级信任”,将是一张精美的主题壁纸,相当长的时间悬挂眼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家需要刷新思维,重新构建跨国商业的连接逻辑。#供应链攻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