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读书汇报之《民主主义与教育》.docx
可复制链接到WPS Office中打开文档
《民主主义与教育》
书籍信息
《民主主义与教育》大教育书系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与版:2018年三月第一版
作者:约翰杜威
翻译者:魏莉
ISBN:978-7-5702-0029-0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20世纪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思想。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世界级的教育瑰宝。
谈作者经历/创作背景: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运动。美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脱离社会,二是脱离儿童。这次教育革新运动要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杜威所处的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上升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流行的却依然是赫尔巴特式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的学习依旧是枯燥式的学习,杜威对此感到不认可,因而他的民主主义教育在他近20年时间的摸索酝酿之后最终产生。
杜威于1894年至190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杜威顺应当时的新教育潮流,围绕两大中心进行探讨:一是使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学校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896年,他创立了实验学校,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实验,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于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发表《学校和社会》,1902年发表《儿童和课程》,虽都篇幅简短,但发人深省。之后因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分歧,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于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框架:
重点观点与理解
关于民主主义社会与教育
杜威: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印象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其次,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合共赖的社会。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民主主义就是这种社会的原则和灵魂,这种进步的社会,急切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交通融合,当然这是顷刻离不开教育的。
理解: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是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他认为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者标准来衡量民主主义就是人民共享利益的多寡,以及各社会群体之间自由接触程度,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他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因此,在他看来,教育是实现他的民主主义社会理想的最有效的工具,那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民主的,这两者相结合才是杜威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教育的完整内涵。
关于教育性质
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社会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教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学校是特殊的环境:杜威认为,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学校固有的职能。社会的一切信仰、感情与知识能不能直接传递给青年一代,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
教育即生长:他说:“生活即发展;发展,生长,即生活。”“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的历程即是继续不断生长的历程,在人一生的每个时段里面都是以增加生长能力为目标;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力。
教育即改造:教育,第一能够增加经验的意义,使受教育者认识他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能够提高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预料将要发生的事,并预先做准备,以便将来获得有益的结果和避免无益的结果。
理解:所谓教育即生活,我的理解是,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教育中所学的内容又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教育也在预备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受教育获得更多新的经验,从而知道我们在未知领域的实践,开辟我们新的人生,这是一种生长,那么就是“教育的生长”,那我们所学的知识呢,是一种检验过的经验,这个行为本身又是一种经验,所以呢,“教育即经验”。
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理解:在我看来,杜威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证存在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的缺失,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完全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目,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族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我们要带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关于兴趣和训练
兴趣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于某种对象里面。训练则是具有运用自如的能力。兴趣与训练是彼此相连的,不是对立的。无论是理智方面的训练还是靠意志实行的训练都不能缺少兴趣。兴趣在教育中有着能动的作用,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能力需要和爱好,所以心智与心理状态不是仅是自身完成的东西,教材也不是孤立的东西,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本身乃是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
理解:杜威用代理人和旁边者引出兴趣,即表明一个人和他的对象所固有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兴趣在教育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前的教学都是死记硬背的,比较枯燥乏味,但是随着这个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教学越发强调的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机,提升学习的兴趣可以从教学的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这跟我们古代我们国家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不谋而和的。
关于经验与思考
经验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将经验的主动和被动因素隔开,就会形成身心二元论,这种二元论会产生种种不好的影响,思考使我们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没有思考就不能够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有两种类型的经验,尝试错误法和反省经验法。杜威重点论述了反省的经验的种种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反省思维的五步法,“反思的经验”有五个步骤,简单地表述为:疑难、问题、假说、推论、验证。反思活动的全过程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的过程。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故而我们的任务是展望未来,回顾过去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可靠的应付未来。
理解:其中我最认可的观点是,尽管一切思维的结果都归结为知识,但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服从它在思考中的应用,那么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呢,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重点放在如何去教育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而当我们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个现实的能力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展望未来,去解决未来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望过去,与著名的从做中学又建立起联系,从做中学即从经验当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是要把所做的事与所发生的影响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结合起来,在功课上把用心和用感官、在知识学习上把“思维”和“直接用实物的作业”结合起来。
关于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
哲学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论在教育上反映,在自然主义的科目和人文主义的科目的划分上,自然与人的对立也是教育上的一种牵强的划分,这种划分从古代就有并非是希腊思想特征,这种划分直到现在仍然严重存在,其结果就是为了制定一个更为统一的教育计划,就必须解决好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不要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截然分离开来,并且还要注意要承认自然科学教材在人类事务中所占的位置。
理解:我的现实教育生活当中,是趋于把科学看作为独立的科目,它涉及到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一些专门的知识,而我们的人文主义科目和自然科学科目经常是相分离的,因此在未来的实际教学当中,我们要注意克服这两方面之间的分离,应该注重社会中的自然科目在学校课程中应该占有的相应的地位,利用自然科学可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很多的社会科学的问题。教育应使两类科目互相增加彼此的效果,将自然科目与人文主义科目相结合起来。
关于师生关系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客运缺乏目的性,用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
理解:杜威在师生关系上的改变体现在从原有的教师中心论转变为儿童中心论,突出强调儿童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一个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相一致的。很多人都说杜威的实践的过程中走向了一个偏激的地方,那就是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性,实际上是杜威的思想在后期实践当中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性,然而杜威思想本身并不是在削弱教师的地位,而是想说明这种保存天性的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家巨大的要求,当一个老师,只有及其高尚的德行和非常渊博的知识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天性,否则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