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这些理论和主张的研究无非也是沿着两个基本主要思路:
一是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二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特征(特别是寡头垄断市场特征)。(―)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是市场不完全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
一般地讲,市场不完全可以表现为4种类型:①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②由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③由政府干预引起的市场不完全;④由税赋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企业在不完全竞争下取得了各种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可分为三类:
(1)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差别、商标、销售技术与操纵价格等;
(2)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与工业秘诀,资金获得条件的优惠,管理技能等;
(3)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不仅存在于一国市场上,同样存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会导致各国之间的市场差异,即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规模、市场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果国外市场这些差异为准备投资的一国企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企业就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区位优势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要素、市场定位、贸易壁垒、经营环境等。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将垄断因素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的动态分析。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角度进行考察,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创新、成熟与标准化3个阶段。企业的各种优势最终体现在产品上。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企业产品生产的地域也会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以寻求最佳的区位优势,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4.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的区别在于,内部化并不是给予企业特殊优势的这种财产本身,而是指财产的内部化过程给了跨国企业以特有的优势。
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1976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首次提出了综合理论学说。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邓宁还指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不同优势,分别采用不同的国际经营方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该企业如果只拥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只能进行出口贸易;企业如果只有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考虑采用技术转移的形式,将技术出让给其他企业;如果企业具有上述3种优势,却只采取技术转移的方法,则会丧失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所能带来的收益。(二)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一些学者更侧重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角度,特别是从寡占市场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
1.海默论跨国企业的寡头垄断反应行为。
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向或交叉直接投资。用寡占反应行为来解释各国寡占企业到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来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
解释二战后FDI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公司同一时期成批发生。第一家是进攻性投资,追随者是防御型投资。(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
(1)寻求市场。外向投资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市场型的外国直接投资。
(2)寻求效率。两个方面的驱动因素。一是母经济体生产成本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二是发展中国家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正在推动它们向海外扩展。
(3)寻求资源。寻求资源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在发展中国家。
(4)寻求现成资产。其主要动机是主动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的品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等现成资产。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竞争优势。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外向投资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3个方面的优势:
(1)具有更大的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
(2)技术和经营模式一般比较接近,这意味着有益联系和技术吸收的可能性较大。
(3)进入模式上也更多地采取新建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并购。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一般有出口、股权投资、非股权安排等几种。
(一)出口。
企业国际化经营选择出口方式要研究以下问题:
1.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又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目标市场的区域路径;二是在东道国细分市场的目标客户的定位。
①目标市场的区域路径。
②选择目标客户。
2.选择进入战略。
3.选择分销渠道与出口营销。
分销渠道有以下4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①国际分销渠道比国内更复杂,涉及更多的中间环节。
②国际分销渠道的成本通常比国内分销渠道的成本高。
③出口商有时必须通过与国内市场不同的分销渠道向海外市场进行销售。
④国际分销渠道通常为公司提供海外市场信息,包括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及其原因。
出口商有许多不同的分销渠道可以选择:经纪人、代理商、制造商的销售代表、出口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进口批发商、贸易公司等。这些贸易中介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归类和描述:商品所有权和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方法。4.出口市场上的定价。
针对海外市场一般有4种定价策略。
①定价偏高,以期获得大于国内市场的收益。
②制定使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收益水平接近的价格。
③在短期内定价较低,即使收益偏低甚至亏损也在所不惜。
④只要在抵消变动成本之后还能增加利润,就按能把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产品销售出去的价格定价。(二)对外股权投资。
对外股权投资涉及对东道国企业的股权参与,与出口方式相比,是一种控制程度更强、参与程度更大的进入方式。
1.对外证券投资。取得外国证券但不控制企业或参与管理。FDI的前奏、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扩大利益。
2.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以分为全资子公司与合资两种形式。
①全资子公司。
优点:管理者完全控制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并确保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留在子公司,控制产出和价格,子公司利润上交母公司;摆脱合资在利益目标等方面的冲突。
缺点:可能耗费大量资金;占用大量资源,风险可能很高;没有东道国公司的合作与参与,难以得到当地的政策与各种经营资源的支持,规避政治风险能力小于合资企业。
②合资经营。
动因:加强现有业务,现有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将国外产品引入国内市场,新业务。
优点:减少资本投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吸引和利用东道国的资源。
缺点:合资各方目标的差异;文化差异。(三)非股权形式。
非股权形式包括合约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许可经营、管理合约及其他类型的合约关系,跨国公司通过这些关系协调其在全球价值链的活动并影响东道国公司的管理,而并不拥有其股份。
一个充分融入价值链的公司中,价值链上述全部环节的活动都在内部完成(内部化),如果活动发生在海外,就产生直接投资。然而,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跨国企业都可以选择以各种非股权形式将活动外部化。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基本上有4种类型,即国际战略、多国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与跨国战略。
这4种战略可以通过“全球协作”的程度和“本土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的程度所构成的两维坐标上体现出来。

(一)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是指企业将其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大部分企业采用国际战略,是转移其在母国所开发出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到海外市场,从而创造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多把产品开发的职能留在母国,而在东道国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在大多数的国际化企业中,企业总部一般严格地控制产品与市场战略的决策权。(二)多国本土化战略
为了满足所在国的市场需求,企业可以采用多国本土化战略。这种战略与国际战略不同的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相同的是,这种战略也是将自己国家所开发出的产品和技能转移到国外市场,而且在重要的国家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这种战略的成本结构较高,无法获得经验曲线效益和区位效益。
在当地市场强烈要求根据当地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类似差异化战略),并降低成本时,企业应采取多国本土化战略。但是,由于这种战略生产设施重复建设并且成本结构高,在成本压力大的产业中便不适应。同时,过于本土化,可能失控。
多国本土化战略
特点:组织松散、高度分权、核心不变、产品本土(差异化战略)、反应敏捷(管得最松)。(三)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是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企业采取这种战略主要是为了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与目前定制化以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不同,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是通过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来促使不同国家的习俗和偏好趋同。
在成本压力大而当地特殊要求小的情况下,企业采取全球化战略是合理的。但是,在要求提供当地特色的产品的市场上,这种战略是不合适的。
全球化战略
特点:中央集权、全球布局、产品标准化、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反应迟钝、管理困难(管得最死)。(四)跨国战略
跨国战略是要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内的特殊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产品与技术,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供产品与技术。企业采取这种战略,能够运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形成区位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达到全球学习的效果。
跨国战略是目前为止被公认为是跨国公司的最佳战略选择。这种战略充分考虑到东道国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跨国公司的核心目标和技能的实现。“跨国战略”主要通过三个决策实现资产、资源和能力的结合:哪些资源和能力应集中在母国运营;哪些资源可以在母国国外集中运营;哪些资源应在某区域上分散使用。跨国战略试图兼顾全球效率、国别反应和世界性学习效果这三种战略需要。
但是,在实践中地区适应性和全球化效率需要的平衡点难以确定,最优平衡是主观的和经常变动的。由于有效执行的困难,跨国战略往往被看成是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形式。跨国战略特点:中央领导、全球布局、产品本土、反应敏捷、内部交流(折中)。
【知识点】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新兴市场是指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我们着重阐述在全球化竞争中,新兴市场中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二)本土企业的战略选择
1.“防御者”。如果企业面临的全球化压力较小,又没有什么可转移的优势资源,那就需要集中力量保护已有的市场份额不被跨国竞争对手侵占。战略定位是利用国内市场的优势防卫。
2.“扩张者”。如果企业面临的全球化压力不大,而自身的优势资源又可以被移植到海外,那么企业就可以将本土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若干国外的市场。其战略定位是将企业的经验转移到周边市场。
3.“躲闪者”。如果全球化压力大,企业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企业优势资源只能在本土发挥作用,企业就必须围绕仍有价值的本土资源,对其价值链的某些环节进行重组,以躲避外来竞争对手的冲击,从而保持企业的独立性。其战略定位是通过转向新业务或缝隙市场避开竞争。
4.“抗衡者”。如果全球化压力大,而企业优势资源可以转移到其他市场,企业有可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正面竞争。其战略定位是通过全球竞争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