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0至2022连续3年芯片进口规模超4000亿美元之后,2023年芯片进口也已经达到3490亿美元,均超过石油进口。
正值我国半导体芯片遭到美方“卡脖”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数据自然给国产半导体自研蒙上了一层阴影,外媒更是凭此唱衰“中国芯”,认为压根离不开他们。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1、近6000家芯企“消失”,国芯迎来大调整
近些年,西方对我国半导体芯片进行层层围堵,想凭此阻碍先进科技领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国产技术自研成为其中关键。于是在政策、资金等诸多条件的扶持下,国内也掀起一轮“全民造芯”热潮。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芯企大约4.74万家,资金投入在10000亿以上。然而操之过急的产业扩张,也带来大量的泡沫,很多芯企借此机会滥竽充数,目的就是为了圈财骗补。
相比之下,美企高通、英伟达、韩企三星等均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突破,外媒更是抓住机会一番羞辱。荷兰ASML温克宁同样不留情面,直言就算送上图纸,我们也没办法造出光刻机。
如今,芯企野蛮生长的乱象已经得到整治,2022年已有5746家芯企退出。如此一来,那些实力过硬、技术可靠的芯企被留了下来,他们继续肩负起国芯崛起的使命。
2、芯片进口3490亿,国产半导体自研失败?
目前,国内芯片产业竞争愈演愈烈,先进芯企也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我国不仅已经掌握主流的28nm芯片技术,中芯国际等芯企也已经崛起,芯片产能不断提升。外媒对此也只好感叹,他们正逐渐缩小差距。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更先进制程的4nm等工艺上我们仍需努力,这部分芯片目前仍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尽管2022年国产芯产能达到840亿颗,但仍进口了5384亿颗海外芯片,2023年芯片进口也达3490亿美元。
3、砍单近1000亿颗芯片,人民日报:抛弃幻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民日报多次指出,要抛弃幻想和买办思想,坚持国产自研,这样才能取得突破与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芯片自研一路也的确收获累累。
不久前,国产量子芯片“悟空”开始投产,哈工大也解决光刻机光源难题,国产性能产能的“自给自足”,也让我们今年砍单近1000亿颗芯片进口。这些重要突破,均给予我们更多的信心来摆脱西方的“卡脖”。
相信随着国产自研的崛起,“国芯”完全替代海外芯片进口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