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2024十大产业趋势展望:拥抱新一轮创新周期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2023-12-05 阅读:6

1. 把握新创新周期产业投资

中美战略竞争影响产业发展,中美竞争视为未来10年关键,技术限制愈加明显,尤其在半导体、AI、5G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国家政策重视产业链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保障产业链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国产替代在低端半导体已基本完成,高端突破存在难度。

投资机会分三类:1) 技术或政策突破驱动的主题投资;2) 渗透率1%~20%的成长型投资;3) 成熟产业阶段的技术创新周期投资。

2. 智能技术趋势

智能领域发展趋势: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和智能终端是智能行业的主要投资机会,且受政策支持、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大模型AI技术进展:技术层面,大模型AI领域有显著的迭代空间,预计GPT-5和Google模型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发布,推动视觉模态的发展。

AI应用前景展望:预计明年大模型AI应用将全面开花,特别是带有菌子前缀的领域,预示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和投资潜力。

3. 拥抱AI驱动的降本增效

AI产品赋能:在工具和办公软件方面,AI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而对于各行业而言,知识密集、数字化度高的行业受AI影响最大。

B端应用进展更快:AI在B端用于降本增效,容忍度更高;C端成功需场景高频、解决实际痛点,模型需匹配应用场景。

行业巨头在AI发展中占优:基础模型和应用层面均需要强大的工程能力和资源,初创企业在这一竞争中处于劣势。

4. 重塑人机交互

电脑与手机使用场景不同,电脑可能更侧重办公软件应用,需要现有如Office或金山办公等提供商配合开发端侧大模型以支持断网状态下的办公需求。

手机侧重日常使用和办公,端侧大模型可重塑智能助手如Siri或华为小艺,通过打通常用APP接口提升人机交互,增强用户粘性和体验。

实现手机端智能助手集成会面临较大挑战,周期较长,但有潜力重塑计算体系,目前这一愿景尚在探索阶段。

5. 智能驾驶与机器人革新

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是由特斯拉引领,预计2024年迎来商业化进展,城区OA功能新车渗透率有望破1%,并在法规、技术和商业化各方面加速。

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技术V12更新将颠覆架构,显著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和性能上限,预计年底推送给北美消费者,有望大幅提升FSD监管水平。

人形机器人技术目前在技术验证阶段,明年将迈向商业试水期,潜在应用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和落地可行性有所展现。

6. 卫星互联网竞逐

国内外卫星互联网格局:美国SpaceX引领商业化发展,中国正处于商业化早期;美国已商业化并实现盈亏平衡,中国则集中在G60星链和星网星座的试验性发射。

SpaceX火箭技术与卫星制造成本优势显著:猎鹰火箭运载能力强,低成本实现批量卫星发射;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运载量小,成本高,保险费也较高。

卫星组网和火箭技术发展将成为未来关键:预计2024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密集发射的元年,2025年有可能实现批量化发射;卫星互联网线路将迎来投资机会。

7. 新一轮创新周期下的产业升级

半导体产业趋势:美国强化对高端半导体出口限制,提升我国先进制程国产化需求;成熟制程领域迎整合期;关注国产替代带来的机遇。

工业软件和机床产业:当前我国在高端工业母机技术、工业软件领域较弱,但国策支持和产业升级需求将推动向高端国产化逐步突破,特别是数控机床和3D CAD、高端 EDA软件领域。

安全主题下产业趋势: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高端化、国产化是明确趋势。

8. 拥抱新一轮创新周期

碳壁垒促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重构:全球共识转向碳中和,发达国家构建技术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产业。中国新能源产业影响力显著,但面临出口成本增加、合规风险提升。

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布局以应对碳壁垒:新能源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建厂等方式布局,以回应EBA和美国立法提出的碳边境调节等政策,减少碳壁垒影响。

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建设推动新能源质量发展:受全球能源动荡和极端天气频发影响,传统电力系统稳定性挑战日增,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迫在眉睫,以支撑新能源装机的稳定消纳。

9. 把握新电力系统创新周期

新型电力系统特点:安全、低碳、灵活、智慧;未来发展方向涉及源网储一体化、分布式智能化微电网、及对存量煤电的应急备用转化与节能改造。

光伏储能动力电池的两大发展逻辑: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运营和技术创新实力,实现份额提升;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中短期产业关注点:TOPCon和HJT电池产业化进展,长期前沿技术如钙钛矿,锂离子电池在储能装机中主导地位; 新技术如压缩空气、液流储能的商业化应用及动力电池材料创新。

Q&A

Q:B端应用大模型的进展如何,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具体的能力?

A:B端进展相对更快,因为大模型主要用来帮助企业员工降本增效,解决问题。有较高的容错率容忍度。具体能力包括:文本图像代码生成、知识管理、数据分析、决策辅助等,这些偏向AI生成内容(AIGC)以及自动化(如RPA)。AI赋能后的常用办公软件能提升易用性,这是大模型的四个主要方面。行业主要受益点在于其知识密集程度和对模型容错率的容忍度。

Q:相对于B端,C端在新一轮创新周期中的机会在哪里?

A:C端的成功关键在于高频场景、大用户量以及解决用户实际痛点。如何将大模型的能力与C端应用中的容错率需求相匹配是一个挑战。目前来看,虚拟聊天机器人场景观众率要求较低,且用户粘性强。在C端,例如CaraAI的聊天机器人,尽管天花板不高,但访问时长长,显示出强的用户粘性。我们看好那些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大模型能力相匹配的场景。

Q:AI赋能后哪些行业可能会受益明显?

A:受益明显的行业按容错率从高到低包括文娱、游戏、营销、电商、教育、金融、法律、医疗等。其中,文娱和营销类行业容错率较高,金融、法律、医疗等行业的容错率相对低,进展可能较为长期。关于行业的AI落地速度,可以综合考虑行业知识密集程度和对模型容错率的容忍度。

Q:在目前的技术能力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投资AI产品?

A:工程能力和对特定场景的深刻理解非常关键,尤其考虑到外部资源和API调用的可用性。我们认为在通用AI应用方面的难度较大,更看好垂类场景中出现的优质AI产品,如日程规划、旅游、理财、健康顾问等。产业巨头和原有玩家因为有强大的算力、生态和场景优势,在基础大模型和应用层面都相对有利。

Q:未来AI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哪些场景可能会更快落地?

A:AI大模型是显著趋势之一,特别是和智能终端结合,比如消费电子。消费电子行业复苏伴随AI的加入,将可能成为下一轮增长的助推器。在硬件方面,新一代芯片可支持百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运算,这将使端侧设备具备在端侧运行AI的能力。应用端在未来1~2年将有显著发力。行业如金山办公、科大讯飞、用友网络、凤凰传媒等,因有现成的场景和生态,将可能更快地进行AI落地。

Q:在新一轮的创新周期中,电脑和手机端的创新会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开发新的应用方面。

A:我认为电脑和手机在创新周期中会有所不同。对于电脑来说,由于其使用场景主要与办公相关,杀手级应用大概率会围绕办公软件展开,比如需要现有的Office或金山办公等软件供应商的协作。其核心价值是在断网状态下,如飞机上或信号弱的地方,用户仍可以使用这些应用,通过端侧的大模型进行办公。如果电脑配置了性能更强的处理器,AI优化功能的体验也会得到加强。手机则不同,因为手机的使用情景不仅限于办公,日常使用也更加广泛。在手机端,端侧大模型有潜力重新塑造像苹果Siri或华为小艺这样的智能助手。如果某款手机的智能助手能够更早地整合常用APP的接口,允许用户通过语音或文字直接与智能助手交互来实现常用功能,那么整个产品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大幅增强用户粘性和体验。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智能助手,难度要大于电脑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来发展。

Q:在实现智能助手时,手机端与电脑端相比,难度是否有所不同?

A:是的,从实现的难度来看,开发手机端的智能助手确实比电脑端面对的挑战要大。因为手机需要处理的场景更多样化,需要的功能也更为丰富。所以,虽然在中长期内大语言模型有希望重塑整个计算体系,但目前这依旧是一个愿景,我们在这个阶段不进行过多展开。

Q: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将如何发展,并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

A: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进展将在2024年迎来显著提升,特别是城区OA功能,预计新车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甚至达到2%。近期,包括小鹏和理想在内的品牌都加速智能驾驶功能的落地,华为和长安合作拆分车Bo以加快技术普及也是加速因素之一。明年,随着L3智能网联汽车的试点牌照发放和法规标准的陆续出台,这一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催化。海外而言,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V12版本预计将于年底前推向市场,预计大幅提升性能,并有望加快其监管水平,进一步商业化。对于人形机器人,2023年主要还是技术探索和验证阶段,但从2024年开始,预计步入商业试水期。特斯拉等企业通过端到端技术和AI大模型促进认知架构的完善。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落地和量产交付将逐渐实现,进度和应用展示将比较明确。总体来看,明年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动作将非常多,且发展方向明确。

Q:卫星互联网、高端半导体和工业软件未来的投资机遇如何?

A:卫星互联网目前处于导入期,因此存在主题投资机遇。去年起产业已迎来催化,下游应用扩展显著,如美国SARS的心电直连手机功能和华为搭载卫星通信的mate60 PRO。然而,它的安全角度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军民两用特性具备战略价值,国家层面可能将从安全角度推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高端半导体和工业软件目前看来处于成长期,预计将迎来商业化加速和技术突破,因此在投资方面具备成长潜力。

Q:目前国内外卫星互联网行业现状如何?国内外有哪些主要参与者?

A:目前国际上的卫星互联网格局以美国SpaceX的Starlink卫星星座为主导,已规划约42,000颗卫星,而中国则重点以G60星链和星网星座为主,远期分别规划12,000多颗卫星,中短期则原性规划了1000多颗,新网则在100多颗。从发展阶段来看,国内卫星互联网尚处于商业化早期,而SpaceX已实现较快发展。

Q:目前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SpaceX在商业化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A:国内产业的主要挑战在于大运力火箭的研发和生产。与此对比,SpaceX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具有绝对优势的火箭技术,二是在卫星批量化生产上的大量优势。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低轨运载成本远低于中国的长征火箭,并且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Starlink已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化,验证了行业的商业模式可行性,2022年营收达到14亿美元,用户数突破200万,实现现金流盈亏平衡。

Q:SpaceX领先其他公司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国内外的火箭发射成本对比如何?

A:SpaceX的领先主要归因于其火箭技术以及卫星批量化生产。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强、发射成本低,低轨运载成本分别在2700美元和1400美元每公斤,而中国长征火箭成本则在4~9万元人民币每公斤左右。此外,SpaceX猎鹰9号火箭实现了一级回收,进一步降低成本。

Q:展望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有哪些发展预期?

A:预计2024年将成为中国低轨卫星密集发射的元年,估计总发射量将在100~200颗之间。在火箭技术方面,包括民营火箭公司的发射节奏也将提速。进入2025年预先,将有更多的火箭首飞,火箭回收技术也将进一步成熟,可能会进入常态化批量发射的时期。预计每年发射量将超过300颗,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组件、中游制造、地面站设备到下游应用都将迎来各种投资机会。

Q:关于卫星互联网趋势及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出口限制背景下,您认为会如何影响半导体的国产化趋势以及市场整合?

A: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加强对中国半导体的出口限制,这促使先进制程半导体国产化逻辑持续加强。尽管美国对成熟制程芯片实施了整合期,但由于中国国内厂商在28纳米以上的芯片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美国对此类成熟环节的打压意义不大,管控也逐步放松。考虑到国际竞争环境,我们主要关注高端国产替代机遇,以及需警惕的中低端半导体环节可能的整合期。2021年,中国半导体整体自给率为17%,高端芯片国产化率不足5%。美国针对半导体产业的新出口管制明确了高端AI芯片、关键设备、零部件、先进封装等领域受到重点打压,我们因此可以预期对于先进制程芯片的上游关键设备原材料和高端hbm等领域,会持续强化监管。相对地,在成熟制程方面,美国的管控放松将促使中国市场进入产业整合期。

Q:对于中国的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产业,当前状况和将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A:中国的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产业在技术上相关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并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数控机床为工业母机领域的核心,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大而不强,数控化率仅为38%,且五轴联动机床国产化率低。工业软件方面,高技术壁垒如CAD、CAE以及EDA软件领域,被海外巨头占领绝大部分市场,而国内软件主要依赖海外授权,EDAs软件领域尤其落后。然而,随着顶层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需求,国家正持续推动工业母机和工业软件向高端转型,预期本土龙头公司将引领技术突破。数控机床的数控化率将逐步提升,特别是在五轴联动和重型机床等方面。另一方面,工业软件如3D CAD、CAE和高端EDA软件将成为聚焦点,国产CAD倾向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三维内核,而EDA领域国产厂商将着力于先进制程的设计和关键技术节点,以减少与海外巨头的差距。这一切表明,在产业升级的趋势下,工业软件和工业母机的高端化和国产化走向是明确的。

Q:碳壁垒如何重构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以及它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什么?

A:碳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主要体现在进口国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和补贴制度来实现对本国产业的隐蔽和灵活的贸易保护。它重构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方式在于通过这样的措施影响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意在防止产业外迁和碳泄漏,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使其在排放成本上与欧盟产品持平,而美国在推动本土产业竞争力上也有相关的法案,如通胀削减法案(IRA)和清洁竞争法案。

Q:全球的碳中和目标提出情况如何?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全球竞争力如何?

A: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能和锂电产能方面,分别占据全球产能的80%和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全球竞争力。

Q:碳壁垒面临的问题和企业应对策略有哪些?

A:碳壁垒可能会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和合规风险提升。面对此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如宁德时代、远景动力等龙头厂商,通过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加速海外布局,进行全供应链减碳。长远看,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和数据认证工作的推进将是关键,而绿电直供的零碳产业园以及电池回收碳足迹管理等新业态也将受益。

Q: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意义及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A: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响应双碳背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它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现有电力系统在安全消纳和稳定方面存在挑战,包括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引起的能源价格波动、极端天气带来的电力供应安全问题,以及新能源出力时间与电力需求匹配不上导致的消纳问题。为此,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意在解决这些问题,并支持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Q:如何理解新型电力系统,并请展望其未来?

A:新型电力系统可理解为一个安全、低碳、灵活和智慧的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会涉及电力系统向源网和储一体化协同互动的迈进。我们预计新能源将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而现存的煤电机组将转型为应急备用电源,并在灵活性、节能减碳方面持续改造。电网侧将见证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和大电网互补式发展,微电网能降低停电损失并平滑地将风光等清洁能源并入电网。短期内,微电网将主要发展并网型,特别是在台区改造和负荷侧风光增加中起作用。虚拟电厂将通过数字技术管理可调节负荷,提升调节和响应能力。虽然现阶段它仍在技术验证和响应阶段,但有望随政策支持形成统一标准,示范范围扩大。在储能侧,多元化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灵活运行。

Q:新能源产业目前处于什么周期,当前的市场环境如何?

A:新能源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应关注龙头企业份额提升和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结构性机会。过去几年,光伏和锂电新能源产业需求快速爆发,产能大幅扩张。2023年市场对需求装机量和产品价格存在背离,产业链公司曾面临盈利挑战。产能过剩和竞争格局恶化是近期担忧。未来龙头企业利用成本管理和技术创新优势可能会越过周期实现份额提升。23年1~10月动力电池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前10厂商占比达到97.3%,显示主要厂商在盈利和议价权方面较为优越。

Q:未来光伏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何?

A:光伏产业未来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将十分确定,应关注TopCon和HJT电池的产业化进展及钙钛矿等前沿技术。储能板块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加速,短期锂离子电池商业化进度领先,在储能装机领域占主导地位,其他如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正实现初步商业应用。动力电池领域未来技术创新多样化,值得关注的包括大模组无模组技术、三元电池材料迭代,以及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固态电池作为更具革命性的创新,预计24~25年半固态电池率先量产上车,而全固态电池可能要到30年左右实现规模化量产。

标签: sdf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