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岚
“浙商有很多优良品德,比如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市场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规范的契约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商界最重要的元素。”在12月5日举行的“蓄势与重构”——光大银行·2023(第16届)《浙商》年会上,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发表主旨演讲。
坚定不移地实行市场经济制度
“浙商是中国商界的翘楚、精英,过去40余年,浙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商界标杆。《浙商》年会将我们带回辉煌的、热血沸腾的、14亿中国人都有追求有干劲的时代。”吴晓求说。
吴晓求提出,中国经济现在的确遇到了困难,如何走出目前的困难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充分思考困难的原因,思考如何让中国经济重现活力和竞争力。
吴晓求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市场经济制度,“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的成功在于我们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竞争、尊重企业家精神、尊重资本的作用,有分工和交易意识,坚守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经济的预期来自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信心则来自于法治。“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中,没什么力量比市场的力量大。我重视制度的力量,制度能给我们信心与稳定的预期。一个社会有没有信心,要看民营资本、外资的投资,如果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就会投资,因为投资要管十年、二十年。”吴晓求说。
吴晓求说,改革改什么?不是今天与昨天不同就是改革,一定是市场化的改革,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让所有市场主体、14亿中国人越来越有梦想、有积极性,这样的改革才有效果。让市场主体有空间,才是改革。
建设金融强国: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金融强国。它首先要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综合信用能力,要有完善的法治。
金融强国之所以强,不完全因为GDP有多大,而主要因为其有良好信用。信用又来自法治的完善。完善的法治产生了高度的社会契约精神。现代金融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同时金融强国的建设也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因此建设金融强国,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第一,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规范的、风险可控的、稳健的商业银行体系和类银行体系。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是银行,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70%-75%,中国的银行体系总体稳健、风险可控。
第二,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透明可期、有成长性的资本市场。这是构建金融强国的基石,也是现代金融的核心。要看到,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金融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第三,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功能多元、开放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当下,我们面临的很大的难题是人民币如何实现可自由交易,如何实现国际化,以及如何实现与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平衡。
第四,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包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监管体系。要促进金融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监管效率。
总之,实现金融强国要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只要秉承改革开放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14亿中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