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按:近来很多企业都在谈数字化转型,但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口号,而需要能够把控企业全局的人去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 | 袁正刚 杨懿梅
来源 | 认识管理(ID:gh_503913264134)
1
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
要想掌握所有系统,就看三个部分:要素、关系及准则。同理可得,要想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超能力,尤其是其强大的“系统性能力”,也需要三个部分——数据(对应要素)、连接(对应关系)和算法(对应准则)的合力支撑。
扎深数字化的根——数据
数字化的第一支撑是数据,因为数字化是用数据的方式(即二进制),描述物理世界里的人事物及行为活动。
数据,只是“数字化描述”的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实质,即必须系统性地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全面”。
如果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填报,层层汇总,那么传统信息化的种种弊端,比如数据的偏差、滞后、缺失及各种猫腻,仍然不会被改变。
对于建筑企业,什么是数据准确?就是要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校验、填报及上传,无修改、无掩饰地,如实如是地呈现真实情况。
什么是数据及时?就是要打破物理世界的时空阻隔,突破人类大脑的容量限制,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无延时、无丢失、无地理限制地在各组织层级及业务条线之间,按需实现数据的零时差共享。
什么是数据全面?就是要沿着建筑行业的全链条、建筑项目的全周期、业务及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数据的全覆盖。
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是数字化的根。
打通数字化的脉——连接
数字化的第二支撑是连接,要把零零散散的数据单点、数据孤岛连接起来,改变过去的业务割裂、组织割裂。毕竟,碎片化的数据、局部的优化是解决不了系统性的“黑盒子”难题的。
数据的系统性连接,有三个维度:一是纵向打通组织层级,二是横向拉通职能条线,三是深度连接业务管理。有了这样的连接,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才能帮我们在数字世界里,实现点线面体的全透明,实现高效运转的管理闭环。
数据的系统性连接,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定要与业务紧密结合,一定要能促进各相关方的高效协作,一定要与各层级、各条线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相匹配。
数据本身不是目的,连接本身也不是目的,通过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支撑和有效连接,帮助相关方及管理者提升业务及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才是目的。
三个维度的系统性数据连接,是数字化的脉。唯有这样的拉通对齐,才能让天然具有超强连接力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把企业融为一个“数出同源,一源多用”的有机整体,把“黑盒子”变成“透明立方体”。
点燃数字化的魂——算法
数字化的第三支撑是算法。相比数据、连接,算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陌生且高深。然而,要让连接起来的海量数据真正发挥作用,让“透明立方体”高效运转起来,关键在于算法。
算法的本意是,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的的具体步骤,在数字化的语境中,算法是指计算机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遵循的一系列规则。
从应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算法理解成,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标,制定的一系列业务及管理规则,用于指导计算机分析海量数据,判断和分析结果,作出行动决策,即能根据不同情况,触发不同的业务及管理行为。
这意味着,在算法的指导下,数字化系统有了目标,面对有机连接在一起的海量数据,学会了分析、判断和决策,从徒有一身本领的草莽英雄,变成了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及多渠道、多维度地反馈的积累,系统算法还可以持续优化,不仅越来越精准,而且越来越人性化。
2
数字化转型是什么?
根据Gartner的定义,纯粹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是指,“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也叫数字化实现”。
与企业经营视角更贴合的是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它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及其相应的支撑能力,创造出更具韧性的全新数字化业务模式的过程。
第二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细品。
一是利用。这说明数字化转型的要义,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发明创造,不是要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在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针对实际业务难点和管理痛点,把先进的数字技术用起来。
二是韧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通常会音译成鲁棒性,指的是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还能维持其主要性能的稳定性。通俗来说,就是耐折腾、韧性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很多行业备受“来源多、频次高、不可控性强的突发变化”困扰的行业,更具发展韧性的全新数字化业务模式,的确令人分外向往。
三是过程。这也印证了前文的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明确战略定位和目标,定义清楚什么是彼岸;还要把握好节奏,规划好路径,有步骤、分阶段地从此岸向着彼岸进发。
数字化转型应当是这样一种“利用”的思路,即如何利用好数字化这个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工具,解决企业的业务难点和管理痛点;
也应当有这样一种“韧性”的要求,即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系统性地应对各种突发变化,提升业务的韧性和组织的韧性;也应当是这样一种道阻且长的“过程”,即如何在工业化尚未完成、数字化刚刚起步、整体利润水平低、粗放式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全方位挑战下,带领企业走向彼岸。
数字化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突破高度的系统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的重重障碍,将“黑盒子”变成透明、高效、持续进化的“数立方”。
这些年,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把线下搬到线上,把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业务问题,而是关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问题,会涉及如何驾驭先进的数字化生产力、如何构建适配的数字化生产关系、如何打造制胜未来的数字化核心竞争力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重塑”。
3
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应该是
也只能是一把手工程?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只能是”一把手工程?
因为这是一把手的能力所在。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系统性重塑”,只有一把手能够真正站在全局视角,拉通对齐所有业务板块、职能条线和组织层级,帮助数字化系统搭建施展超能力的舞台。
能够真正站在长远视角,综合考量短期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需要,在短期的不理解和不适应与长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之间,在投入和阻力的确定性与成效和价值的不确定性之间,找到既符合企业经营实际,又符合数字化转型规律的前进路径。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转型。如果一把手不推,肯定推不动。就像二十多年前,如果不是任正非的坚定不移和亲力亲为,IBM管理咨询项目估计也会虎头蛇尾,继而无疾而终。
为什么一把手还可以“乐于是”数字化转型的一号位?
“应该是”和“只能是”,谈的是一把手的责任与能力,听起来难免有些沉重。其实,换个视角看,数字化转型可以成为一把手的“好帮手”,成为一把手自我刷新的“好契机”。此话怎讲呢?
过去,面对“黑盒子”,建筑企业的一把手可谓是责任大、压力大。想要破解“黑盒子”吧,没有抓手;想要对全局负全责吧,没有支撑;想要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又没有系统性的新动能。
新的时代给了我们新的工具,让我们终于可以系统性地改变建筑行业落后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终于可以系统性地打造透明、高效、持续进化的“数立方”,何乐而不为呢?
这听上去有点鸡汤,但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农业和建筑行业——两大人类最古老的传统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可谓是“难兄难弟”,常年并驾齐驱,轮流占据着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倒数第一第二的位置。
自2015年起,我(杨懿梅)和全球管理大师拉姆·查兰一起服务了一家农业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谈起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改变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养猪模式,实现效率与效益的量级提升,大家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当时,连最有闯劲、最敢想敢干的企业创始人,也觉得心里没底,挑战很大。
事实果真如此。经过2年多的不懈学习和持续探索,这家企业终于找准了适合自身的方向和切入点,开始了突飞猛进的数字化转型进程。5年的时间,不仅真的实现了全过程、全智能养猪,主营业务在存量市场取得了10倍的增长,还用数字化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第二曲线破局。
2021年4月,一批来自深圳的企业家前往该农业企业参观后,惊叹道:“一家业务如此传统的传统企业,数字化竟能做到这么高的程度,真是完全没想到。”
回看这个过程,这位企业家全心投入,亲自上阵,攻坚克难,不仅带领企业实现了系统性重塑,也完成了自己的系统性刷新。他就像是回到了当年创业的青春岁月,还真是乐在其中。
人生能有几回搏?既然时代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便利,作为一把手不仅“应该是”“只能是”,还可以“乐于是”数字化转型的一号位。
来 源:认识管理,本文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系统性数字化: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创业政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