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如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2023-12-19 阅读:14

编者按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就金融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落实金融体制改革”等。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是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如何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陈瑜 本报记者

嘉宾:唐珏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朱启贵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聘教授

刘功润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建设“金融强国”,其背后有何深意?

唐珏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我们必然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对现代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意义重大而深远。金融强国的特征包括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产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等要素。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看,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金融具有配置资源、传导政策、发现价格等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引导其他要素资源的流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角度看,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制造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贸易大国地位不断提升,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提升金融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合作共赢。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大国崛起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金融强国史”。金融是大国崛起的助推器,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莫不如此。因此,在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之际,我们要深刻把握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

刘功润:理解“金融强国”背后深意,首先要把握其提出的时代背景。“金融强国”是在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节点上提出来的,换句话说,“金融强国”将以引导金融活水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基本路径。

梳理先进国家的发展逻辑,不难找到一条线索:所有国家几乎都是从工业大国发展到贸易大国,再跻身经济大国序列,最后谋求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角逐,甚至冲突与对抗,越来越表征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博弈。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到今天,谋求“金融强国”的目标使命可以说是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选择,也恰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支撑。

朱启贵:统计表明,我国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8%,今年前三季度占比达到8.69%,已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水平相当。这表明,我国金融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量变。但要看到,我国金融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机制不成熟、中介机构能力不强等问题,总体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与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不匹配。

金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需求和金融活动越来越活跃,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重要。建设金融强国,是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动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变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日益显现,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的威胁日益加剧。建设金融强国,是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的必要手段。

主持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正是题中之义。如何理解“政治性”与“人民性”之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意义?

唐珏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政治性是根本引领,人民性是根本立场,两者紧密相连。

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本质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工作对于全局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的双重背景下,金融具有“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重大战略意义;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要明确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确定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原则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回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发展史,金融资本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寄生性和腐朽性,金融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将巨额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不仅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屡次引发经济金融危机,扩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这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两种金融体系的本质区别。

刘功润:“政治性”与“人民性”之于中国特色金融工作的意义,使其从根本上超越了金融资本的天然逻辑。从本性上讲,金融是“逐利”的,曾一度备受诟病的金融乱象、金融“空转”等,概因如此。如果金融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不以支持先进生产力、不以支持健康向善的产业为导向,一味沦为资本的数字游戏,那作为工具的金融显然就本末倒置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金融资本在正确的方向、在合理的区间、在安全的轨道运行,既发挥其市场配置效能,又能引导其流向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朱启贵: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稳定发展。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要坚持以人民至上,把人民的需求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把人民的满意作为金融工作的重要评价和最终检验。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金融权利和利益,不断扩大和深化人民的金融参与和监督。坚持公平正义,把金融作为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并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金融更好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唐珏岚:“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五个领域,既关乎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能,也是未来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双稳定”及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双发展”为目标。金融发展必须立足实体经济,这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实践中,要防止“金融过度”与“金融抑制”两种倾向,关注两个方面总量匹配与结构协调两个方面。从总量关系来看,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匹配,即金融发展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从结构关系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结构上是协调的,金融结构变化应与实体经济部门的结构变化需要相适应。因此,做好“五篇大文章”,既需要保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总量上的匹配,还需要实现结构上的协调。反之,无论是总量上的“失配”,还是结构上的“失调”,都会对一国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刘功润:做好“五篇大文章”,关键是要解决把金融活水引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蕴涵着中国未来增长的空间。当前所有金融的助力以及高质量服务,可能都绕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二是支持发展服务经济。中国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走向服务经济,现代服务业跻身最重的经济体量。服务经济更多是非标的创新性业态,要鼓励创新,就需要有更具灵活、包容的环境。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绿色金融市场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实现动能结构升级。四是加强健康产业布局。鼓励健康产业布局和养老金融产品发展,服务人们对于高质量生命品质和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朱启贵:金融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的着力点包括:一是加大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创新产品模式,形成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系统。二是完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和分类指引,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和监管评价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的市场主体和专业机构,建立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机制。三是完善普惠金融的信用体系和信用记录,建立普惠金融的差别化监管和考核机制,形成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完善养老金融的法律保障和监管协调,建立养老金融的多支柱和多层次体系,提高养老金融的效率性和安全性。五是加强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建设,完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建立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机制,拓展数字金融的功能和价值。

主持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列为明年要抓好的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唐珏岚: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风险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要做到监管全覆盖。监管留白的地方,很容易滋生风险。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二要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规范金融运行。目前,金融稳定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反洗钱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三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改善资产质量,夯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基础。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包括地方债、房地产市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外汇市场管理等。五是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需要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在推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实现风险防范和市场发展相协调。

刘功润:统筹发展和安全,好比开车时要协调好“油门”“刹车”的关系,要特别防范发生“翻车”的系统性风险。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我国房地产金融化对商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以及对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来看,当前亟需妥善处理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如处置不当则很可能诱发系统性问题,此其一。其二,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可能产生交叉风险,因此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的同时,要对外资金融机构及其行为进行持续的穿透式监管,规范其发行和交易行为,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其三,要提高监管科技水平,强化对潜在风险的监测和分析,需要在潜在风险引发偿债能力恶化和流动性比率降低之前,采取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

朱启贵:当前,我国金融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金融工作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提高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苗头和隐患,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社会信心的稳定。二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关注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异常、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流动性、金融产品的质量和风险、金融创新的合规和监管、金融腐败和金融犯罪、金融安全和金融网络,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三将健全金融风险的预警和应对机制作为长效措施。四将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作为根本出路,坚持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金融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科技化。

标签: sdf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