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讲真的#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180篇原创文章
(开篇提示:本文信息量较大和分析内容较多,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考过程)
2024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交出一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绩单”。
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央妈常态化公布的金融数据,包含了社融,货币发行管理系数(M2,M1),还有人民币存贷运行情况,以及外汇数据,从宏观经济观察的角度出发,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甚至这个金融数据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是高于各类高级别政策解读和分析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人完成的,既然是人,就会有人性和利益和纠葛,就必然存在不确定性,而数据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政策定性,数据定量,看懂政策,看准数据。
当然,大家打开这篇文章,肯定不是想着来看和主流媒体一样的那套“伟光正”体面解读和艰涩难懂的陈词滥调,而是想从不同的角度,看点不一样的分析和解读。
所以,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央行最新公布的2023年全年金融统计数据和12月份单月金融数据的详细梳理,结合现实,深入挖掘金融数据中的经济脉搏和一些关键本质,然后对已经正式开局的2024年后续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几个可能走向和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研究分析。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一图梳理:2023年中国金融数据,具体是什么情况?
图片来源:见图
2
拒绝陈词滥调:2023年金融数据中,有哪些经济现实值得重视?
主流媒体对于金融数据的分析,其实挺没意思的,比如下面这样的说法,给大家看看:
在金融体系“真金白银”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经济显示出持续向好态势,市场预期和信心稳步提升,有望顺利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
有一说一,这样的结论和说法,对于观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正确的废话,解决不了问题,把握不了关键。
对于央行最新公布的2023年金融数据,从数据中透露出来的,几个值得重视的经济现实,这里为大家梳理一下:
1,从货币发行的M2和M1数值上,透露出的经济信号远比表面丰富。
先来一张图:
图片来源:网络
2023年全年看下来,中国的M2增速长期高于M1,形成了持续的剪刀差。
M1-M2剪刀差也叫M1-M2增速差,是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的差值。
要理解剪刀差,我们先明确好一个基本前提,
M1货币流动性较高,主要表示实体经济的活力;
M2货币资金相对稳定,主要代表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
在货币供应结构中,如果M1的占比更高,意味着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流通速度更快,对实体经济有进一步促进的作用。
当M1增速>M2增速时,剪刀差为正值,说明市场上的“活钱”相对变多,
当M1增速<M2增速时,剪刀差为负值,说明市场上的“活钱”相对变少。
从数据实际情况来看,2023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消费和终端市场低迷,货币运行存在明显的“空转”情况。
2,社融虽然保持正向增长,但是增速放缓,结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片来源:见图
数据显示,全年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1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18万亿元;
委托贷款同比少增3380亿元;
信托贷款同比多增7579亿元;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减1627亿元;
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少4254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2.48万亿元;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3826亿元。
社融是指全社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
它包括了各类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以及非银行机构和其他渠道的融资活动。
可以说,社融就像是经济活动的血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社融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经济的健康状况。
当社融增速较高时,意味着经济活力强劲,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投资增加,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就像晴空万里一样!
而当社融增速下降,甚至变为负增长时,这可能意味着经济面临困难,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消费需求下降,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就像乌云密布一样。
2023年中国全年社融统计情况中,有几个细节值得重视:
第一,政府融资增长明显,且占据比例较大,说明2023年中国经济环境中,政府部门加杠杆的主线已经明确。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就占了2.48万亿。
第二,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加杠杆意愿明显不足。
第三,结合历年社融增量表现,去杠杆的主线非常清晰。
3,存贷数据,折射了怎样的经济现实?
据央行数据:
2023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同比少增510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2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9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4万亿元。
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10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28亿元。
结合金融政策环境来看,2023年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是存款利率下行的年份。
存款增量大于贷款增量,同时出现在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身上,有明显的“超存”表现,充分说明2023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缺乏投资机会,并且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情况。
整体看下来,2023年中国的金融数据,稳健和持续的表现之下,一些结构性的关键变化,正在发生,结合现实体感和实际情况来看,2023年,从数据到现实,最合适的概括,应该是“具有明显克制色彩的紧平衡状态”。
经济复苏的进度不及市场和很多群体的预期,但是整体运行还算平稳持续。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2023年12月最新的金融数据,释放了哪些重要的信号值得重视?
2023年最后一个月的金融数据,释放了一些信号,是值得重视的,这里为大家梳理一下:
1,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企业贷款需求偏弱。
12月新增贷款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300亿元。12月新增贷款同比增速10.6%,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企业加杠杆的意愿明显不足。12月这个收关月份,这个表现很值得重视。
图片来源:见图
2,居民贷款维持正增长。但是同比依然没有恢复到同期水平。
而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速持续回落。明显的生产过剩得不到转化和消化。
图片来源:见图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待进一步宽松。
12月金融数据显示,信贷需求继续回落。尽管央行再次投放PSL,为“三大工程”建设项目贷款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仍在放缓。
房地产政策密集放松后,居民贷款增速有所企稳,但是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可能会替代一部分商品房需求。
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提高政府债券融资增速,但是财政存款大幅增长反映财政支出仍然滞后。
图片来源:见图
总的来说,刚刚过去的2023年最后一个月,从金融数据的表现上来看,还是有明显的收缩态势存在。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从财政有所动作,但是居民和企业的信心预期修复,显然还需要过程和时间。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趋势研判:已经正式开局的2024年,接下来经济和金融走向,怎么看?
数据分析,讲究一个求真务实,把握关键;
趋势研判,讲究一个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往前看,稳定非政府部门信贷需求,是中国经济实现顺利复苏,保持发展态势的关键。
而要实现这样的需求增长,则需要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和经济管理引导加强。
2024年已经正式开局,而根据中国的经济管理风格和经验来看,每年的一季度历来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窗口。
过去五年中,有四年人民银行在春节前后均有降准或降息操作。
当前生产与价格数据反映出经济复苏动能不稳,经济“开门红”面临压力;
2023年末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已提前为降息“扫清障碍”,一季度降息的必要性较强。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024年1月初央行有关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或表明货币政策总量进一步宽松有较大可能。
理性研判:2024年初的宽松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有较强预期。
但考虑全国两会举办时间,更大力度的金融政策出台,可能需要延续到2季度。
总的来说,2024年,中国国内金融和经济的互动关系,求稳在前,谋求增量和发展在后的主线趋势,是可以提前明确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金融数据中的经济脉搏分析,能带来哪些现实启发?
文章最后,基于对金融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供参考:
1,M1-M2剪刀差趋势的变化,值得重视:
剪刀差从2020年开始处于“扩张”的趋势,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影响,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处于比较悲观的情绪,并且持续着这种预期。
到2023年尾声了,剪刀差还没有表现出“收窄”的趋势,说明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回暖,大家还在观望,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
这种从货币表现上折射出来的经济现实,短期内很难得到调整和扭转。
2,信贷数据的光鲜亮丽,不代表现实经济中对应增量:
要对当下中国金融空转的情况,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认知。
金融空转就是当前正常、超量发行的货币、信贷无法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按照道理应该流入实体经济的,但是基本上流入金融系统,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实现资产价格的增长。
金融空转这是金融资本时代的必然,预测会较长时间,或者未来基本上要伴随金融空转时代。
实体经济中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资产荒,才让央行发出去的货币,再次以现金的形式滞留在企业账户上,并没有通过投资而形成货币创造效应,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空转。
3,结合2023年东北旅游消费热潮的实际情况,短期贷款的增量有明显拉动,但是从总量上,明显不够。
消费拉动经济,最重要的房地产有明显拖后腿的表现,而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2024年料将延续和持续。
4,拒绝宏大叙事,重视现实信号:
当下中国的企业部门,很多都面临着非常明显的产能过剩挤压情况,这意味着实体经济环境中,不具备创业和商业投资的空间和想象力。
叠加国资背景企业的金融空转情况,政策利率远远低于实际利率的风险需要警惕。
5,考虑到国内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出清依然处于一个进行阶段,2024年,建议主动降低增长预期。
6,国家高级别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将围绕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就业和物价持续改善,促进内循环,推动内需动能稳步增强。
7,外围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变化情况,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是2024年中国这边货币政策和经济管理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值得持续关注。
简单来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足够的确定性以前,中国的紧平衡金融政策和管理思路,不具备产生变化和调整的想象力和空间。
博弈竞争阶段,不是拼谁跑的快,而是比谁活得久,谁更稳定,这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的策略主线。
基于这样的主线,紧平衡,重安全的逻辑之下,现金为王。
以上,就是对2024年央行最新公布的年度金融统计数据,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