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看起来金融与经济之间仍然存在鸿沟,这让人很不理解,努力一年了,为什么经济跟金融的温度差距还是那么大?
很多人问了一年,那么多钱都去哪儿了?难道水还没有放够?2024年会有改变吗?
1月12日,央行发布了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我们来看几个关键数据。
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2023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
2023年12月末,全年社融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1万亿元。
有专家分析,数据表明,M2的高增长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社融持续增长,全年累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3.41万亿元,说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保持较高水平。
数据很明显,2023年一年下来,金融体系在用真金白银支持经济发展。
社融总量超过370万亿,年度新增超过35万亿,这个资金量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么多钱再撑不起经济,那只能说明要么是我们的基础太差,要么是我们的能力太差。
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了,我们的基础已经不差了,能力也不差了,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有人说问题在于大量的钱都在金融系统空转,如果2023年初我们这么说也许是真的,但一年过去了,已经不能再这么讲了,所以也有专家讲,钱根本就没有空转一说。
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2023年我们放了大量的水,形成了强大的势能,但是我们的经济本身还没有调整好,市场预期和信心也没有调整好,所以未能形成冲刺的力量。
这就像大水来了,河道没有疏通好,淤积了,发挥不出冲击的效果。那么究竟是哪些地方还没有调整好,淤积了呢?
2023年是很重要的转折之年,我们可以从4个层面来看。
第一,2023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是房地产深度调整的第三年。如果从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开始计算,这也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的第8年。
第二,2023年我们做了大量优化调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实打实的“政策年”。
仅仅就金融体系而言,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房地产金融政策也频繁出手,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配合国债增发、‘三大工程’加快推进等宏观政策组合拳等等。
第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环境剧烈变化。我们2023年及时完成了全球布局的调整,特别是金砖组织峰会和一带一路峰会,极大地加速了我们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全新布局。
第四,房地产的调整也好,2023年很多企业面临困难也罢,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经济体系的自我调整净化。
为什么这么讲?举个例子,有些企业挣扎几年之后终于撑不住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前些年盲目扩张,或者大规模举债搞多元化,或者是模式和经营本身的问题很多。
我们甚至可以说,经济困难时期倒下的,都是存在问题的企业,对于那些真正优质的企业,反而是机会。
总结来看,全球体系的重新布局,经济层面的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政策层面的大量准备,企业层面的自我调整,所有这些事情,我们都在2023年基本完成了。
有人说大势决定了未来,什么是大势?这就是大势。
所以,2024年才是我们的模式、政策和金融真正发力的一年,是经济持续向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