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扩大市场规模。(2)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和尽快收回投资。(3)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4)获取区域经济效益。(5)促进核心竞争力转移。(6)分散商业风险。

国际化战略类型: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1.贸易型进入方式——出口商品(风险小、深度最小;受贸易壁垒影响大、对客户反应不灵敏、物流费用高)

2.契约型进入方式
国际化企业与目标国家的法人单位之间通过订立长期的、非投资性的无形资产转让合作合同,对在海外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收取一定许可费,被许可方需承担经营风险并投资设备生产、销售。
通常许可转让的内容包括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技术管理诀窍、工艺技能、营销技能等)和版权。

好处:
(1)以技术商品为标的,在不威胁目标市场国际主权利益的情况下,绕过贸易壁垒,促进其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充分利用无形资产,使其利润最大化,节省了贸易型进入条件下的有关经营费用。(3)为企业品牌建立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全新路径。缺点:控制程度低、收益有限、容易培植竞争对手等缺陷。
3.投资型进入方式——将资本连同本企业管理、销售、财务转移到东道国,建立受本企业控制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国际市场的三种进入方式,实际上代表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从低到高的三个主要阶段。
贸易型进入方式基本上被处于国际化经营初始阶段的企业所采用;契约型进入则更进一步,有意识、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企业经营优势;投资型进入方式属于最高阶段,它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表明了国际企业在目标国或地区掌握自身命运,参与要素活动。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