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速续站_企业走向全球最好的门户网站

驶向2030—汽车行业竞速赛:回归价值创造,打造产业新格局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2023-09-05 阅读:22

以下文章来自《麦肯锡中国汽车行业CEO特刊》2022年12月

一、驶向2030—汽车行业竞速赛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汽车行业的又 一次伟大变革。自19世纪80年代 汽车被发明以来,无论是划时代的 流水线生产,还是“石油危机”阴影 下小排量汽车的突飞猛进,抑或安 全带及气囊等的普及给被动安全带 来的根本性提升等,这些新技术、 新模式都极大推动了汽车的普及与 可持续发展。但这些单一的局部变 化都很难同眼下这场智能电动汽车 变革相提并论。以智能电动汽车的 迅猛发展为牵引,中国汽车市场正 在经历一场深度及广度都远超预 期的变革:

— 动力系统变革:电驱动正加速对 内燃机的替代;

— 核心胜负手变革:“爆款”车辆的 核心胜负手正逐渐由硬件性能 转变为软件体验;

— 盈利模式变革:车企的盈利模 式从传统的汽车售卖这“一锤子 买卖”,逐步演进为对车辆全生 命周期的价值管理,以及对周期 内不同阶段价值变现机会的识 别与变现方案的落地。

如果说2019年之前,智能电动汽 车的发展只是天将明而未明之时 远处的一缕微光,那么自2020年 电动汽车销售井喷以来,其浩荡之 势已似东方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 在《麦肯锡2019年中国汽车行业CEO季刊:制胜汽车行业下半场》 里,我们曾针对2030年的中国汽 车行业做出十大展望,目前其中有 六点已成为或接近现实,包括行业 高增速及高利润率难以再现、弱势 汽车品牌的消亡、国际品牌溢价率 的逐渐消失、专注于客户旅程体验 的营销服务的重要性、传统4S模 式的式微与转型,以及自主品牌对 动力电池与中低价位电动汽车市场 的统治力等。即使变化巨大如斯, 这些仍只是汽车行业伟大变革的 序幕,远非高潮。而真正的高潮, 将在驶向2030年的汽车行业竞速 赛上逐一显现:

1. 技术重塑:电动、网联、智能等 领域的技术发展将继续深刻塑 造行业面貌及消费者需求;

2. 品牌定位重塑:颠覆性技术变革 将为新进者的入局创造有利条 件,进而改写整体竞争格局;

3. 价值创造的变革:新技术与新 进者将持续改写行业的商业逻 辑与价值创造模式;

4. 减碳义不容辞:作为占据全球 碳排放近四分之一的行业,汽车 行业的减碳努力及进展对于能否如期实现1.5摄氏度目标至关 重要。

眺望2030年,我们相信智能电动 汽车的发展洪流将继续深入到中 国汽车市场的每个角落。凭借在相 关领域已建立的优势,以及对进一 步巩固领先优势的渴望,我们预计 中国车企的竞争力,特别是部分领 军者,将得到极大加强。同时,在 激烈厮杀的国内市场中脱颖而出 的“卷王”,也将给海外消费者带来 更多“闻所未闻”的高性价比车型, 进而深刻改变国际汽车产业的竞 争格局。在乐观情境下,我们预计 将有3~4家中国车企得以跻身全球 车企的前十榜单,同时将有5~6家 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名列全球供应商 的前二十榜单。

在驶向2030年的汽车行业竞速赛 上,必将一路高潮迭起。无论对老 牌国际巨头,还是国内新生力量而 言,今后三年都至关重要。若能在 这三年竞争中找准感觉、占据有利 位置,则远大前程可期!若蹉跎了 这三年宝贵时光,在智能电动汽车 领域建树寥寥,则不忍言之事恐不 远矣!

二、前路崎岖,不可懈怠

中国汽车业对全球领先水平的追 赶乃至赶超,根植于电动汽车的跨 越式发展。这一“弯道超车”战略在 经历多年风雨起伏后,终于在驶向 2030年的汽车行业竞速赛上显露 锋芒。弯道超车不是梦,但弯道超 车时更须精准把控方向盘,以免冲 出赛道!同时,如何充分利用在弯 道积累的优势,在出弯后的直道上 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也将是所有 中国车企,尤其是头部企业需要深 思熟虑的课题。

2030年可期,但驶向2030年的汽 车行业竞速赛绝非一路坦途!作 为在中国汽车咨询业耕耘十余年, 伴随众多业内人士走过无数崎岖 坎坷的亲历者与记录者,我们衷心 希望车企的掌舵人们能清醒认识 到转型的困难和挑战,时刻保持警 惕,避免某些乱象的重演,同时回 归价值创造的本源:

与“放卫星”说再见:国内车企从不 缺乏远大理想。若简单汇总诸多车企宣布的2025及2030年电动汽车 销量目标,其总和甚至已接近全球 总量,不禁令人疑惑这些远大目标的可行性究竟几何。仰望星空固然 重要,但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 致远!

在短期盈利与长期价值创造之间 保持平衡:如何处理短期盈利与 长期价值创造之间的不匹配,对许 多车企都是难题。企业既不可一厢 情愿,沉浸于“利润换短期销量”的 迷思,不讲单车盈利,不静下心来 修炼内功;亦不可囿于短期财务考 核压力,对长远的核心技术能力投 入不热情、不在行。类似的“走极 端”均不可取,皆为不正确的转型 打法!

完成从“2B基因”到“2C基因”的进 化:“客户运营”或“以客户为中心”, 正愈发成为汽车零售及服务创新 的主题词。我们看到了部分领军企 业在该领域的开拓性创举与成功 案例,但同时也目睹了大量后来者 的亦步亦趋、刻意模仿。模仿效果 可谓参差不齐,一言难尽,亦不乏 “东施效颦”;更有甚者,虽然嘴里 念叨“以客户为中心”,但落地的却 是一些令客户寒心的举措,堪称 “竭泽而渔”。

切莫求新求异,好高骛远:中国车 企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实现了技术 “大跃进”——全栈开发、高阶的电 子电气架构、原生的电动汽车平 台、高等级的自动驾驶等,几乎每家 车企的发布会都在不厌其烦地强调 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黑科技”。但 与这些浮华共生的却是:消费者迫 切需要的一些低级别基础功能, 如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却不时 爆出测试结果不甚理想的新闻。如 此落差,不可能不令旁观的消费者 心生疑窦。

告别“军令状”式的保供:由于多种 因素叠加,保供正成为全行业关心 的话题。但许多企业不对供应链发 展进行深入探讨,对自身上游供应 链的深度格局也缺乏了解,对新兴 领域的新进入者更是不做研究,保 供的一切努力都压在“军令状”式 的“力保XXX”上。这样能保得一 时,岂保得了一世?须知保供的关 键在拓宽“供”,而非苛求“保”!

正视出海的难度及挑战:中国汽车 出口近来局面火热,出口规模直逼 日、德等国,甚至有望反超。但与此同时,中国车企的整体海外业务 仍处于“婴儿期”:全部中国车企在 海外市场的乘用车销售总和,甚至 不足某日系龙头车企在日本以外地 区销量的两成。而体系性地低估出 海难度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 海外营销体系搭建、品牌美誉度、 售后支持等维度,国际车企花了数 十年方才积累相关资源及渠道,难 以短期内赶超;同时,不顾目标国 的具体国情,盲目照搬母国的产品 设计及营销方案等,这些外资车企 在华被反复诟病的老问题,也正在 相当一部分中国车企的海外业务上 复刻!此类顽疾若不加以克服,是 否能“内战内行”姑且不论,“外战外 行”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减碳”从口号到落实:在“双碳”的 大背景下,许多车企在不同场合都 表达了减碳意愿,部分甚至公布了 具体路线图。但减碳是一项系统 性工程,不但需要对自身运营进行 多维度地优化甚至重塑,也需要穿 透式地追溯上游供应链,并与不同 梯级的业务伙伴协作推进,绝非简 单投资若干屋顶光伏并搭配储能 设施即可万事大吉。

三、远大前程,尽在掌握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试错”是中国 车企实现加速发展的核心法宝。在 新品牌、新车型与新技术的创立、 推陈与迭代中,中国车企通过快速“ 试错”摸准了市场脉搏,进而深刻 影响乃至改变了产业走势。而投资 者对“讲故事”的偏好,也在客观上 向“试错”提供了无尽弹药。但随着 整体环境的变迁以及行业估值逻 辑的变化,“试错”战略的生存空间 将被巨幅压缩。金钱上的损失尚在 其次;在驶向2030年的汽车行业 竞速赛上,浪费宝贵时间的后果更 为严重。一言以蔽之,通过不断“试 错”来明确前进方向,甚至将低质决 策导致的“犯错”宽容为“试错”,将 不再有容身之地!

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 之”。面对中国汽车行业新时代的 风起云涌,作为全球领先的管理咨 询公司,麦肯锡愿意以自身多年沉 淀下来的商业思维与行业洞察、 历经锤炼的咨询工具,以及在人 工智能、大数据、减碳等新兴领域 逐步拓深的雄厚实力,与诸多企业 伙伴在中国汽车业的转型实践中 共享、共创、共赢!这也是我们出版2023年《麦肯锡中国汽车行业 CEO特刊》的初衷。

在本次特刊中,我们将奉上以下内 容:

市场洞见: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给 整体的产业格局带来了何种冲击? 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及购车习惯又因 此发生了哪些变化?乘着智能电动 汽车的东风,中国车企的海外之路 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将在本次特刊 中的《市场洞见》章节中向您一一 呈现。

卓越产品:技术能力是车企安身立 命之本。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对 消费者新兴用车需求的捕捉、技术 开发、功能发布以及差异化的产品 体验都将至关重要。同时,高效率 的研发体系对电动汽车盈利性的 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本次特刊中 的《卓越产品》章节,我们将围绕 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卓越营销:新生代消费者对线上渠 道的天然青睐,以及智能电动汽车 本身的技术特性,都使得传统的 营销模式愈发难以立足智能电动 汽车时代;车企因而必须加速建设全渠道的营销新模式。我们将在 本次特刊中的《卓越营销》章节中 对此展开详尽探讨。

卓越运营:受多种不同因素的交织 影响,供应链的动荡与不确定性将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这无疑会给车企的采购、生产、财 务管理等多维度运营能力提出挑 战;供应链韧性的建设与加强对维 系业务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也将持续 提升。我们将在本次特刊中的《卓 越运营》章节对此进行阐发。

低碳之路:对汽车产业而言,减碳 既是挑战,也是责任,更是机遇。 无论如何选择低碳发展的路径, 车企都应加速无悔举措的落实,力争在长期低碳竞争力的打造上 获得先手。我们将在本次特刊中的 《低碳之路》章节就此介绍我们 的观点。

同时,我们还非常荣幸地就相关话 题采访了广汽集团CEO冯兴亚先 生与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先生。我 们面对面聆听了两位汽车界的领 袖对领导各自企业一路走来的心路 历程。我们将之忠实记录,并在本 次特刊中一并呈现给诸位读者。

标签: sdf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