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未来的科技产业,会怎么走?
主讲老师:史璐
知名经济学家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当前,我们正在见证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数字科技赋能阶段。那么,数字科技的现状到底如何呢?这是一个独立的重要课题。举个例子而言,在北京市的每个停车位和每辆汽车上安装传感器,这样一来,我国的物流信息便能够实时传输到网络,这一过程即被称为物联网。我们将北京市的物流信息上传至云端,而这一云端通常位于我国西部,如贵州省。贵州省作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中心,承载了我们的服务器,其选择原因在于其地理环境优越,拥有山洞、凉爽的气候、洁净的空气以及较低的电力成本。
借助云计算技术,我们可以快速获得北京当前停车位的情况,以及未来半小时内的停车位预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大量的交通大数据积累与人工智能的支持。如果我在半小时后抵达电影院时,发现停车位已满,我或许会选择步行而非驾车前往,体现了系统的智慧。这便形成了所谓的智慧交通,即将万物数字化、实现大数据应用再辅以人工智能的全新交通体系。
以我们的出行绿码为例,其中包含了物联网定位信息,并形成了大数据。如果与我同航班的人出现发烧状况,我的绿码将转为黄色,反映出人工智能在国家抗疫中的重要性,这正是智慧抗疫的具体体现。我们希望通过类似措施,将各行各业智慧化和数字化。
然而,产业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却也衍生出诸多利益冲突。传统金融企业将存款视为核心资产,而现代金融企业则以数据为资产,这使得传统银行在获取公民交易数据信息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国中央银行推出了数字货币,这一措施将使金融业核心资产转向数据,带来重大的变局。在消费时,中央银行推出的数字货币能够实现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地理定位及数据收集,因此,其推广将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就此而言,数字货币的推广将带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空前契机,且这种创新可能迅速使中国的人民币占领东南亚市场。数字货币的推行也将使我们的银行转型为数字企业,具备获取数字货币及其相应数据的条件,这必将推动传统银行的重大数字化改造。
再进一步,近期的全国两会的讨论由去年的“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转向了“引导资本规范发展”,其态度显示出政策的趋向性变化,展现出调控资本市场的灵活性。这一变化也与2021年6月10日颁布的数据安全法及后续的监管措施密切相关,表明对数据行业的治理变得愈发严厉。滴滴出行的事件便暴露出数字经济铤而走险的一面,促使我们对外资掌握中国数据行业现状的努力愈加重视。
在全国推进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东数西算”的理念应运而生,这意味着将东部地区产生的数据计算任务转移至西部地区来处理,以建设统一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应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法律层面对数据进行监管,并推动各行各业的数据安全和高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还设立了一千亿规模的互联网投资基金,以便于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对数字企业的掌控和引导,这一做法或将拓展至更多关键行业。由此可以预见,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国企与民企之间的混合合作模式将成为常态,国家将通过持股和各类监督机制,参与企业经营。
此外,我们在科技赋能落实方面确实已经迈出了意义非凡且至关重要的步伐。国家精心规划并成功建立了四大国家级科学中心,分别精准坐落于北京、上海、合肥以及粤港澳。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科学中心汇聚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前沿科技的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上海,凭借其国际化的视野和优越的经济基础,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表现出色。合肥,虽地处内陆,但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不懈的努力,在某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粤港澳地区则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并且,在激烈地争夺第五个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进程中,各地的建设步伐愈发紧锣密鼓,竞争态势日益激烈。每个地区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制定具有特色的发展策略。比如,有的地区着重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则致力于吸引高端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及基础研究十年计划的适时推出,有力地彰显了科学创新作为产业革命的重要支柱这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在地区建设方面,亦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的热潮。例如上海张江科学城,依托上海的金融和产业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南京紫东科技城,以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了融合生态与科技的创新发展模式。合肥滨湖科学城,通过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深圳光明科学城,凭借其高效的创新生态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这一系列重点科技园区的蓬勃开发,生动地反映出科学赋能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居民创造了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数字科技的赋能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只有不断加强科技赋能,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课程来源:读懂宏观经济,把握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