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理热叭
编辑|地理热叭
前言:
你还记得1978年之前的中国有多穷吗?几乎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82%以上的人都是农民,将近9成的人每天可支出的钱都在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比南非还要低。
当时国内产业极度落后,贸易占GDP的比例还不到10%。人家的飞机满天飞,可我们还在拥挤滂臭的绿皮火车里,和鸡鸭猪狗混在一起。
那时候,我们眼巴巴地看着世界大厂到处捞金,人家的一辆车、一台冰箱、一块手表,在许多国人眼里都代表着天文数字。
再来看看现在,2018年我们的GDP总量就突破了90万亿的大关,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均收入2.82万。中国的抖音在海外横扫短视频市场,华为强大得连美国都忍不住出手制裁,小米直接在印度包揽了智能手机1/4的市场份额...我们的茅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酒类品牌,比亚迪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惊人,连东风系列快递都受到全球军火商的好评。
在全世界前100强的企业里,中国占着14席!国产品牌从以前被人看不起的“水货”,变成了令西方重新估值的硬货!而国人也从以前的吃不饱,到现在吃得太好不得不减肥养生。
不过短短40年,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崛起,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里面记录了中国企业从乡间小路走向康庄大道的发展历程
首先,创新来源于一线技术人员,带动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中国的崛起是经济先崛起,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创新从哪来,从积累丰富经验的一线技术骨干人才和工程师那里来。
在通过改革开放来实行“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时候,我们成功抓住了与发达国家工业对接的机会,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很多国产企业纷纷寻求与跨国公司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并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
中国入世之后,很快就融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中,毕竟我们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十分广阔,但当时我们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发达国家从心底里瞧不上我们,只把我们看成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地,顶多就是人口多,市场更方便他们割韭菜。
为了把握住他们起步早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外资虽然入驻中国,但仍旧牢牢把持着很新技术,甚至不约而同的联起手来要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那个时候,一个相对粗糙的新车油泥模型都让我们的技术人员感到头疼,因为他们被外资工厂长期隔离在了产品和技术开发活动之外。
我们的一线工程师被压得太久,在沉默中终于爆发了!中国人从来不缺少韧性,人家不带我们玩,我们就自己干,大不了就是花钱把成品买下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慢慢拆开来逆向推导和研究。
那时候的科研人员是真有骨气和干劲啊!
为了自主生产出我们自己的万门交换机,研发人员多次坐绿皮火车到深圳中英街的二手元器件市场淘宝,通过零零散散的拼凑,才整合出一套勉强能用于研究的电子元器件。
东北的老国企被外资包围的时候,全厂召开动员大会,从领导到维修工都愿意加班加点,义务劳动去修建新的生产线。
为了实现国人自己的“造车梦”,奇瑞的研发团队哪怕只靠游标卡尺,也要咬牙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车型。很多骨干离开了安稳的家乡和妻儿,独自南下闯荡,却又在火车启动后默默流泪。
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经过无数废寝忘食的研究,终于让咱们的产业技术全面开花结果,可以说,国产品牌的自主创新崛起之路,离不开一线技术人员开创的“人才红利”。西方的工业比我们早了上百年,科技制造业领先了数十年,是中国工业人的韧性,用巨大的付出翻越了时间的高山。
中国企业崛起的第二步,是放权给技术,形成以工程师为中心的开发模式。
现代工业要求极高的效率,而复杂产品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庞大,精度要求高,产品内在多层模块嵌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这些没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来把控方向是不行的。如果让外行人来指导内行,就很容易出错。于是,国产品牌开始尝试着放权,让一线技术骨干和工程师们来参与决策,形成了“以工程师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这对于企业来说其实又是一种创新。
一线的技术人员掌握着项目实施中的主导权,不仅能让这些高端人才打心底里认同国家和单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技术学习和创新开拓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这还不够,现代工业经济复杂的分工体系,要求我们的创新不仅要涵盖技术,还要包括企业组织、人才培养和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咱们为啥会被西方在技术上“卡脖子”?要么是技术不够,要么是材料不足,归根究底,是我们的工业还缺乏共同的高效组织协调机制,这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拼不过的,还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弥补个体的不足,通过政策调控来有效衔接不同的主体,“公”与“私”之间有效互动,一起塑造本土创新市场。
于是,一批批理工高校、管理专业、实践基地、交流平台被搭建了起来,长期的自主创新战略,为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随着咱们的工程师数量越来越多,技术人才队伍越来越庞大,国产品牌的竞争力也来到了一个新台阶,在2005年之后甚至出现了“工程师主导型”企业群体崛起的现象。
我们用实力让西方重新对中国的技术、人力资源和工业产品进行了“估值”。当他们放下傲慢正视我们的时候,我们早就开始超车了。
崛起的最后一步,就是让技术和一线团队站在舞台中央,高端和低端市场两手抓。
华为的任正非,曾在2009年的时候说过一句名言:“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呼吁把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一线团队中。因为只有他们最接地气,最明白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也最清楚市场和客户最需要什么。
意识到这一点后,华为是第一批率先尝试的企业。2014年,他们在广州分公司进行了试点推广,大大删减了上下级之间的互动流程,让一线团队报批的时候,多了不少决策权。这个尝试让华为一下子就提高了效率,于是不久后,他们在整个集团都推行了放权模式,给企业注入了创新活力。
随后,中兴、海尔、腾讯也都参考了这种模式,除了应用到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中,很多国产品牌还把它带到了对外运营中。比如在中外跨国合作项目时,中国的企业既要服务中产和高收入群体,又不忘关注县镇的边缘市场。
这一点和西方大厂完全不同。他们人少,钱多,所以基本不关注下沉市场,觉得穷人不配、也买不起他们的产品,因此完全没必要将高成本的人力资源投入到这些地区。这种傲慢,让我们用事实狠狠地在他们脸上打了一巴掌。当华为和小米高性价比的智能机疯狂涌入欧美市场的时候,傲慢的西方人完全不敢相信,威胁到他们的产品,一开始居然是为下沉市场服务的!
西方不理解,但是中国人自己是很容易懂的,因为我们80%以上都是农村人口,哪怕一人消费1块钱,加起来也超过了10亿!有多少企业随随便便能挣到十个亿呢?
所以,其实下沉市场也非常值得重视,富豪的消费是消费,难道老百姓的消费就不是了吗?咱们社会主义国家,讲究的就是一个平等。
现在你到超市里逛一圈,会发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们,也会用扫码支付,甚至还会自己网购。而庞大的下沉市场,也给了企业有力的支持,消费能力出乎意料的刷爆了订单。
结语:这源于国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源于一线团队接地气的奋斗经历,他们有了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之后,仍旧睡在厂房里守着设备,或者亲自到深山和农村里做市场调研。这样的创新模式,让他们在占据市场前列之后,依然高水平地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