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新时代,用RPA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流程自动化的观点来看,RPA随着技术演进可分为4个阶段。相较于传统桌面自动化,新出现的RPA主要将流程的概念整合,并能做到跨系统的整合,可对应结构化资料与简单逻辑的作业流程;在进阶应用上,则是要能对于非结构化资料与复杂逻辑的整合运用,最终则是要整合AI相关技术,让流程机器人结合可以结合认知运算,以达到自动的管理与改进业务流程能力。
如果从流程改造的面向来思考,似乎也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只能不断透过系统开发来因应,为找到突破点,重新思考流程自动化,可能就是新的方向。
办公作业场景的自动化新应用,已经成为近年企业关注焦点
运用自动化机器来减轻人员的劳动力,从工业时代之后就不断提起,早期应用单纯,近年则变得多元而普遍。谈到机器人(Robot),一般人想像可能都是在工厂,像是用于自动化生产流程的机器人手臂,或是用于物流仓储作业的无人运搬车(AGV)。
现在,就像居家生活中都有简单的扫地机器人存在,而在工作领域,数位化应用也早已普及而成熟,自动化更是朝向高整合性发展,将能结合语音、图像识别,以及AI等技术,要能处理更多复杂的工作。
在办公作业的桌面自动化应用,现在也比过去进步许多。在绘图软体Photoshop的批次处理功能,及Office软体的巨集之外,企业内更普遍的是透过系统开发,做到跨系统流程的自动化。近年兴起的办公室作业自动化软体,则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最引人瞩目。
简单来说,使用者坐在办公桌前,现在使用电脑操作不同应用程式与系统的过程,未来可以用软体机器人来代替执行,尤其是那些繁琐、不值得费用人力的作业流程。这有点类似过去的键盘滑鼠自动化模拟软体「按键精灵」、「自动点击软体」与「外挂机器人程式」的概念,但RPA功能更进阶,提供流程概念与跨系统整合能力。
更具体而言,像是金融业的开户审核、授信与征审流程与智慧化客户服务等,甚至各产业与部门的商业流程,将原本要大量仰赖人工作业的场景,改为RPA而达到自动化的效果。
对于这类型商用软体的供应,市场上也有一定规模,我们从研究调查机构Gartner列出的RPA知名厂商来看,包括像是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Kryon Systems、UiPath与WorkFusion等,而且,全球已有不少顾问服务与系统厂商,正在协助企业导入RPA,像是资诚(PWC)、安侯建业(KPMG)、勤业(Deloitte),及IBM与富士通等业者。
对于企业而言,导入这类自动化软体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要减少高重复性与低效率的事务工作,强化整体企业效率,并带来成本效益。毕竟,在强调数位转型的时代,如何保持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
高重复性、劳力密集与低效率的行政工作,可用自动化软体代为处理
善用新科技,已是企业经营所不可或缺的议题,像是过去的ERP、BPM等,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品质与产出效率,如何在符合企业内控与风管下,达到最大效益的自动化要求,而RPA已逐渐浮出台面,渴望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焦点。
而RPA的采用与建置,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消息,不只发生在金融业,其他如制造、贸易、服务、医疗等各产业,都已有导入案例。
原则上,在企业日常营运中,具有高重复性、具规则性的人工电脑作业,就可藉由软体机器人来执行。举例来说,企业员工平时处理各式资料输入、资料比对、制作报表、邮件通知等动作,可能占用不少时间,RPA就能自动处理。
像是在业务流程上,仰赖人工作业的部分一旦遇到业务量大增,客户送进来的案件,可能要拖上几天才能排进流程,更遑论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可能更久,如此一来,不仅拖累企业作业效率,也导致客户等待时间拉长。
还有在制作报表、资料比对等耗时的人工作业,如果做完这些工作又接着就要开会,等于没有时间解读资讯与消化资料,可能影响开会效率与决策。
AI技术火红,RPA技术成基础建设,朝向智慧自动化发展
谈到自动化,现在很多人也会联想到AI,确实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关连性。在RPA的应用发展趋势上,简而言之,就是朝向智慧自动化发展,此议题将包含像是RPA、Chatbots与AI等技术整合。
从科技大厂的角度来看,今年三月,IBM在Think 2018年度大会上,提到Intelligent Automation(IA)的概念,就是关于RPA的应用发展。
对此,IBM应用系统创新服务事业部顾问协理陈昌裕进一步说明,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将自动化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桌面自动化、RPA、进阶RPA与认知流程自动化。
在最早的第一个阶段中,就是桌面自动化软体的应用,但缺点是受限于只能在该台电脑上执行;到了第二个阶段,则是将流程的概念整合进来,并能做到跨系统的整合,但处理内容也还是会受限于结构化资料与简单的规则。
至于第三个阶段,则将延伸RPA的应用范围,能处理到非结构化资料与复杂的规则;最后阶段则是要真正结合AI技术,这包括逻辑较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聊天机器人等应用,要让原本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更精细。
陈昌裕也指出,RPA能解决的是结构化的资料,固定逻辑的流程,一旦涉及人为判断,就需要AI的支援。
无独有偶,KPMG也提到同样的概念。安侯企业管理顾问服务部执行副总经理李育英表示,随着科技成熟度的不同发展,RPA的概念也越变越大,像是早期只是RPA单独的应用,现在则是与AI一起讨论,像是他们以前就只有谈RPA,现在则是用上述「IA」的概念来看待整体应用面。
从KPMG对于IA的活用面向来看,他们是以知识、价值为衡量基准,画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定型作业自动化、非定型作业自动化与高度智能化。
也就是说,一般的机器人自动化流程应用,主要就是依照事先撰拟好的程式规则,执行例行任务,像是报表制作、资料输入、判读检核与资料搜集等。
而进一步的技术应用,就是要加入感知AI,做到图片、影片与语音的资讯识别,以及聊天机器人效果,可针对非结构化资料识别与判读,并与业务流程作业串接应用,或是查询回覆并处理回应内容:最终则是要能对应自然语言处理,融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AI等技术,达到自主学习、进阶分析与多元的判断与处理能力。显然,一些业者都以相似的概念,来看待RPA的应用发展。
相对地,在人工智慧的领域中,RPA其实也至关重要。AI不只是帮助拓展RPA的应用范畴,RPA也让AI的应用可以延伸到更多场景之中,这两种领域的结合,是可创造出更高的企业价值。
带动企业迈向数位转型,也间接促使企业人才转型
过去实体的自动化机器,一直在取代提供体力劳动的蓝领阶级工作,现在,软体机器人也能取代部分的白领人士工作,像是之前财务机器人的概念兴起,让基层财务人员感到职涯不保的压力。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尽管RPA在现阶段的AI程度还不够高,但已经可减少重复性高与低效率的事务工作,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取代人的工作。
对于一些企业员工而言,应该能减少在繁琐、无趣的工作处理,空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更多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工作,或是增加与客户互动的时间。
但对于一些工作重复性高的职务而言,也许一整天就是在无止尽的复制、贴上等工作中度过,就有可能像是高速公路收费员一样,会随着时代与技术演变而淘汰。
从这股RPA与AI的浪潮来看,确实是有可能逐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对于企业而言,人的角色可能需要重新定位,甚至是要思考如何促进人才转型。相对地,在新科技的冲击之下,全球员工可能也将面临重新学习的准备,要有随时做好下一份工作的心态。
但人们可能也不用过于担心,从企业制度上来看,还有像是工会的力量,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要去面对。除非再过个20、30年,工作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状况可能又不相同。
换个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调整其思考与运作方式,毕竟自动化可能改变一些职业的工作内容,这也需要企业去重新定义工作与商业流程的转型,并重新思考人力资源,甚至是需要变革管理。因为,在RPA的隐藏效益中,也将牵扯到的是企业流程再造。
鉴于现在新技术的演进之快,现阶段RPA可能带来不错的效益,但也许未来又有新的技术出现,看起来,企业都应该要有随时调整脚步的想法,才能保有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RPA软体的应用受到全球企业关注,像是去年就有不少日本企业陆续导入。在今年Fujitsu Forum 2018日本现场,也针对办公自动化的新应用,展示了UiPath的软体,介面上提供步骤录制功能、流程图的设计介面,也可以拖曳方式手动设计执行动作的元件等,进而著手进行机器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