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亭:小产业种出大“钱”景
“栓秀,跑快点;老杨,快把篮子拿来……”看起来文绉绉的华亭市山寨乡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马丽萍“火急火燎”地喊着:“大家都抓紧,采摘西葫芦就讲究个时效,耽搁不得。”
在山寨乡东街村西葫芦种植基地,一个个翠绿光滑、憨态可掬的西葫芦静静地“躺”在田地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打包和装运。
“大家伙要抢抓时间,先将1斤左右的西葫芦采收了。”在蔬菜种植基地,村民马栓秀既是务工者,也是小组长,她一边忙着装筐一边给大伙交代说,“眼睛要看准,手脚要麻利。”
一直以来,山寨乡东街村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增收渠道单一。今年,村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群众土地,引进外地客商,统一种植西葫芦,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增收。
“基地活不累,每天能挣10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对这份工作,马栓秀非常满意,“我们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西葫芦种植,我把自家的地也流转了,年底每亩地可以领到200块钱分红。”
“这里非常适合西葫芦种植。现在2个地基260亩西葫芦,都陆续进入盛产期。”随着西葫芦丰产,马丽萍带着“劳务小分队”忙得连轴转。尽管辛苦,可谈到现在的西葫芦行情,她的脸上禁不住笑开了花。
据马丽萍介绍,第一个基地40亩,6月份种植,7月底陆续成熟上市,最初每天能采摘2000斤左右,进入丰产期后,每天采摘4000多斤;第二个基地220亩,8月中旬开始陆续成熟上市。
“虽然是第一年尝试性种植,但效果非常显著。”马丽萍说,“初步统计,村民在基地务工,这一季人均可增收1.2万元左右,另外还可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以上。”
据马丽萍介绍,今年西葫芦种植能获得好的效益,一方面是品质好,种子是从山东寿光引进的,生长快产量高;另一方面是卖得好,和山东寿光蔬菜公司签订了收购订单,销售渠道非常畅通。
一粒种子“种出”一条致富路,一个产业“圆了”群众致富梦。小小西葫芦,在山寨乡东街村俨然成了大产业。
“好不容易探索出了一条致富好路子。我们将不断优化‘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达到550亩,让更多人受益。”马丽萍说。
产业规划明晰,目标更加长远、脚步更加坚定。小小西葫芦让山寨乡东街村土地“活起来”、群众“动起来”、集体“富起来”的大变化,是华亭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也是该市蔬菜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有力举措,更是撑起群众增收致富的“脊梁”。(张小兵)
1
灵台:药材飘香产业兴

初秋的皇甫谧故里灵台县,山乡沃野药材飘香。走进独店镇马家楞村,集中连片的黄芪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清除杂草。
“今年我种了310亩黄芪外,还种植柴胡40亩、板蓝根130亩、党参24亩,种植的地块都比较适宜机械化作业,加之药材价格上涨,预计今年中药材产值能达到280万元。”独店镇巩平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巩平说。
同样,在龙门乡英武村王光辉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给金银花除草、补苗。“我们引进的金银花品种为四季花,亩产量300斤,还种植了菊花、连翘、柴胡等药材100多亩,今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左右。”王光辉介绍道。
在蒲窝镇的新庙村、蒲窝村和青山村,随处可见绿意融融的板蓝根。据了解,独店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今年集中连片种植板蓝根800余亩,同时,苹果园里套种生地200余亩,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灵台县作为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地理、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独特,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县域内野生和种植的植物类中药材多达136种,以艾草、灵冬花、百蕊草、柴胡、板蓝根、生地等为代表的名优道地中药材产量大、品质优,深受好评。
今年以来,灵台县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策扶持”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药材种植,在新开、蒲窝、独店、朝那、龙门等乡镇种植板蓝根、柴胡、艾草、生地、黄芪、党参、金银花、万寿菊、芍药等各类药材12处5300亩。建成独店镇张鳌坡谧艾种质资源圃1处80亩,引进不同生态区域艾草代表性品种18个,开展种质资源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培训等。建成西屯白草坡艾草标准化种植基地500亩,建成独店吊街黄芪标准化基地200亩。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0.75万亩,产量达1700吨,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全县拥有各类中药材种植、初加工、营销新型经营主体20个,规范化运营的7个,年内可初加工、营销各类药材1600余吨,加工营销实现产值1750万元。(任丽 樊友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