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2日,36氪暗涌·2023产业未来大会于深圳顺利召开。本场大会作为36氪专注于一级市场的活动IP-“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的升级,现场汇聚了产业投资领域的关键人群,来自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学术界等各界的领袖、专家以及产业核心参与者们齐聚一堂,展开巅峰对谈,观点激烈碰撞,共探产业未来方向。
在中国产业变革挺进深水区的当下,在这场巨大的产业轮转中,还存在诸多的非共识。因此,我们将本场大会的主题命名为“暗涌”,寓意暗流涌动,势能巨大。作为中国产业变革的亲历者和记录者,36氪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发挥在资本与产业两端的核心影响力,促成产业参与者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而发掘产业中尚未被发现的趋势、未被充分识别的机会,以及那些真正在参与和重塑行业变革的人们。
各位科创家们,各位投资人们,以及各位南方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36氪李洋。
欢迎来到「暗涌-2023产业未来大会」——“前沿科技与专精特新”特别会场!这是我们为当代最具产业影响力的科创家们举办的一场精品大会。
36氪李洋
不知大家读了新鲜出炉的《马斯克传》吗?
书中有一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马斯克决心创立SpaceX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他发现了一个让人恐惧不安的事实:技术进步并不是必然的——技术可能停滞,也可能倒退。
它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有“很多人为此不懈奋斗”,而如果我们熟悉硅谷以及其后的故事,驱动企业家精神不断涌现的,除了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制造工艺,也需要资本以及订单。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下的中国与产业相结合的前沿科技与专精特新,仿佛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景象:中国的产业资本正迅速膨胀和交织,势头已经超越了美元基金;注册制的到来打开了新的退出通道;地方政府正大干快上;卡脖子带来阻力,其背后却是市场的深切渴望;以及,从未有如此多优秀的人才涌入产业科技圈。
在36氪暗涌团队于年初发起的面向中国科学家创业者的调研中,我们的一个统计是:在最终遴选出的2023科创家100人中,58%曾就读于全球Top20的名校,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等。他们带领下的公司,B轮后的有47家,估值10亿人民币以上的占据64席。而不论是早期公司还是B轮后公司,它们大多都分布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领域——有41%是攻克制造业技术难题的中国智能制造业企业,位居其二的是AI领域企业(占比25%)。
“科学家创业”这个话题曾特别火热,也一度令人反思,如今无论是汤晓鸥式,还是李泽湘式的成功,都给我们建立了信心。
在这场被比喻成“九死一生的冒险”中,我们所遴选的这100位科创家,是中国当下科技创新的代表者。这一百个人的平均年龄41岁,正是创造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年龄。他们的创业历程,也预示着中国科研通往商业的种种可能。
回到今天的大会讨论的主题:科学界如何和产业界真正连接。
我们邀请到现场的嘉宾是一群最有发言权的人:既有来自研究界的人士,也有产业界的朋友,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机构和关键人士,比如: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XbotPark联合创始人、知行研习院创始人甘洁教授;由沈南鹏、李泽湘、陈冠华教授共同发起设立的香港X科技基金的伙伴;捕捉早期科技创业者的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许四清先生;中国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小马智行的首席技术官楼天城(楼教主)、十多年专注于光子量子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等等。
下午,我们还邀请了一群年轻的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代表。如你所知,这也是如今一级市场、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群体。在这里,他们将试图讲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专精特新,并不意味着只能做小公司,工厂也可以充满硬核及想象力。
最后,我也想借此机会宣布:36氪「2024科创家」调研与征集现在正式开启,科创家朋友们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报名参加。
话不多说,就让我们把时间交给他们:或许可以称为未来中国商界的主人翁们。
谢谢大家。